摆脱“门票经济”景区转型正当时

作者: ■刘天放

    据悉,不久前,陕西华山、江西庐山、青海茶卡盐湖等景区宣布6月向全国游客免门票一个月;青岛自6月1日至年底,新增11家国有景区免门票开放;6月19日,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布即日起至8月底,8家收费国有A级景区实施免门票开放,包括鼓浪屿上主要景区……
    全国多地景区发起新的一轮“免票潮”,显然是为了给疫情下冷清的旅游市场打气,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市场恢复生机,这也是景区为游客送上的一波“福利”。像青岛崂山景区,不仅免门票,还将累计发放总价值约200万元的消费券,一类面向景区内的餐饮、住宿经营业户发放,另一类面向游客发放。
    201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2020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公布《关于持续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要求继续推动景区门票降价。
    可见,多地景区免门票,不仅出于疫情考虑,也是在落实国家要求。旅游业催生了“门票经济”,景区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适当收取门票,维持运营,实属应当。但也造成几乎所有景区收益基本靠门票,甚至把门票视为地方财政的“提款机”,形成了依赖症,这当然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而疫情下,更多景区正在做“二次消费”产品的开发,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值得鼓励。
    旅游业若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培育旅游的配套环节,做旅游产业链条的长远打算,从而带动当地、周边及相关产业发展。事实证明,“门票经济”不符合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门票经济是算小账,“全域旅游”才是算大账。可见,借疫情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正当时。摆脱靠门票盈利的短视思维,才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