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中,经济发展呈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趋势。
刚刚闭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和科技组织代表等共话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种子是农业“芯片”,种业关乎粮食安全和人民美好生活。农产品量、质的提升,都需要创新这把“金钥匙”。专家表示,在科技加持下,我国农业育种尤其是水稻育种正在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近年来,我国的水稻生产量已经超过了消费量。我国科研工作者持续推进大米品质改良,稻米在品质、口感和功能性上均有改善,不断接近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更高需求。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冰川认为,当前,种业发展育种技术迭代升级,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拓展越来越普遍,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将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的技术路径有哪些?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指出,工艺创新、清洁能源的利用、碳捕获等大有文章。
“针对直接排放,要从工艺环节来创新,还要利用好清洁能源。同时,要应用好碳捕获、储存和再利用的技术,以及工业智能技术。”桂卫华说,“工业智能技术是我们工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未来占领工业发展制高点的标志。”
“实现‘双碳’战略的工业智能技术,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业从原来局部粗放型发展向全局精细化调控、绿色高效发展。”桂卫华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大量使用新技术解决生产流程的碳排放感知、高碳排工序如何实现低碳运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低碳运行等问题。(温竞华刘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