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供应链半径 提升供应链韧性
制造企业逆风前行
作者:
■张辛欣
制造商加快产业链本地配套、供应商着力提升稳产达产水平、品牌商深挖市场潜力……面对疫情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压力挑战,大量制造业企业坚守实业、立足自身、攻坚克难。
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工业生产由降转增。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25万家部省级“白名单”企业已全部复工,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水平。工业逐步恢复的态势,折射了中国制造“逆风前行”的努力。
数字化组装线上机械手臂不断摆动,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连日来,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抢抓生产。企业战略市场部总经理国桐说,近期公司全力保供稳链,保持月产万台车的生产能力。
生产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产业链的稳定。记者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产业集群着力于缩短“供应链半径”。比如,有的电脑制造企业谋划“3小时供应链圈”,一些服装生产商近距离部署垂直工厂等。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重庆持续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快完善。
加快本土配套的同时,制造业企业也用数字化提升供应链韧性。“疫情发生以来,为避免产能受到影响,我们通过智能排产灵活调度不同工厂差异化生产,并在多地布局,使不同工厂既有共性产能也可个性化生产。”华熙生物业务副总裁樊媛告诉记者,企业在湖南湘潭开设新的产线,通过智能供应链来降低风险。
云采购、云仓储、云调度……有关供应链的数字化应用不断拓展。京东工业品大数据显示,6月1日至7日,上海地区订单量、采购额均同比增长近50%。数字的明显提升得益于上海复工复产,也反映了工业品数字化采购应用的拓展。
“从长三角地区看,江苏、浙江、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6.3%。”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工信部正推动企业由复工复产转向稳产达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稳产达产,加快本地配套;深耕制造,用好产品“站稳”市场。
“越是在‘逆境’之中,越要深耕基本功,要扎扎实实把制造端、销售端做得更好。”这是疫情带给服装品牌之禾创始人叶寿增的启示。他说,两年多来,之禾不断做深与羊毛、真丝等面料商的合作、完善自有工厂、用数字化赋能零售店铺。这次上海疫情让他更加坚定推进垂直供应链建设,“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瞄准消费升级,方太集团进一步开拓净热一体机细分市场,近日推出母婴级净水机。5月,方太净水机系列产品零售额环比增长40.7%。“这代表着方太从迎合消费者的健康饮水趋势,转变为洞悉潜在消费者的多元化诉求。”方太集团副总裁孙明利说。
从衣物护理机到胶囊咖啡机、空气炸锅,家电领域有关“智慧+”消费的产品不断受到市场青睐;在服装领域,围绕细分市场,买手店、设计师品牌崭露头角;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尽管面临压力挑战,聚焦个性化消费、瞄准质量升级,新视野逐步被打开。京东发布的《2022年轻人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年轻消费者较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国货商品。厨具、家用电器等成为年轻消费者最喜爱购买的国货品类。
今年,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痛点、堵点进一步精准施策。
工信部多次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相关会议,明确将保链稳链作为重中之重,把帮扶中小企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抓好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商务部表示积极推动出台务实管用的促消费举措,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消费;11个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提升要素保障,增强产业链韧性……
“我们将坚持政策和服务两手抓,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将完善创新发展机制,引导其聚焦主业、做精主业。
(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