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还鸡”里的“富民经”

作者:
    脱贫户岳金山装满一笼大公鸡来到展翼合作社,他先还给合作社5只,又卖掉45只。收入3600元后,岳大爷满心欢喜,准备接单下一笔买卖。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乡村采访了解到,当地推出一系列小而精的产业带动模式,为脱贫不久的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借鸡还鸡”的故事不时上演。
    何为“借鸡还鸡”?还要从“借鸡还蛋”说起。这种方式的发起人叫齐晓景,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了科尔沁右翼前旗展翼合作社。起初,资金紧张、人手短缺,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齐晓景几番摸索后,与当地农户和政府部门联手,大家于2017年共同提出了“借鸡还蛋”的想法:农户依据养殖能力可以在合作社领取至少20只雏鸡,每只鸡养大并还完25枚鸡蛋以后,鸡归农户所有,之后生产的鸡蛋按每枚1元全部回收。
    这样一来,齐晓景解决了养殖没有棚圈、没有人手的难题,而养鸡对农户来说又不陌生,还不用什么成本,可谓两全其美。不过,齐晓景起初特别担心:“万一乡亲们拿了我的鸡,吃了之后不还蛋,岂不是鸡飞蛋打?”提心吊胆了好久,齐晓景收到了第一个农户还来的99枚鸡蛋,她记得特别清楚:“那位大娘说还差一个鸡蛋,明天鸡下了就还我。”
    很快,农户们如数还蛋,并把其余鸡蛋按每枚1元卖给合作社。这些黄灿灿的土鸡蛋,很受市民欢迎,合作社拿到市场上按1.5元卖,很快销售一空。
    “慢慢地,我明白了‘人聚则财聚’的道理,发展农业产业,单打独斗肯定不如一群人抱团取暖。”初尝胜果,齐晓景放手大干起来。
    思路一开,路子变宽。“借鸡还鸡”继而又衍生出“借猪还肉”“借苗还果”等一系列产业带动方式,目前已累计带动科尔沁右翼前旗农户416户,其中脱贫户和低保户约300户。
    科尔沁右翼前旗委书记孙书涛介绍,为了让助农效应进一步放大,旗里投入150万元建设电商中心,扶助展翼合作社发挥联农、带农、助农、富农作用。同时,旗里在展翼合作社成立“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由齐晓景担任中心主任,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很快,“借鸡还鸡”“借苗还果”等方式在兴安盟其他旗县复制开来,联农带农效应逐渐放大,农业生产销售展现出勃勃生机。(张丽娜王靖)
    (以上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