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流助力贵州振兴开新局

作者: ■欧甸丘吴思杨欣
    
    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贵州,一批批年轻人下乡扛起基层组织建设重任,一个个“新农人”在农村投资创业激情澎湃,一篇篇“大豆大咖”“蘑菇教授”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生产要素自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人才回流渐成气候。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游燕”归乡,带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组,如今贵州乡村振兴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新村干:青春洒在农家院
    从城市回到农村,不少“90后”“95后”开始在基层组织中“挑大梁”。最近,贵州都匀市墨冲镇同心村党支部被评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五星级党支部”。两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娄大付,来到同心村担任村支书,决心探索党建新路径,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在贵州贵定县盘江镇“90后”镇长李可看来,返乡、入乡扎根的年轻力量,极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集体经济从“空壳”,到积累300万元,贵州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用了7年时间。这个偏远的社区,每年茶叶产值超700万元,在居委会主任惠超带领下,走上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梦想之路。
    4年前,惠超号召村民种茶致富,响应者寥寥无几。为了提振村民信心,他决定带头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动员村里的17名党员一起干。凭借着多年在沿海地区务工的经验,惠超的新思路带来了新动力:全村茶园迅速从2000亩拓展到7000亩;去年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利润100多万元……今年,明星社区100多户群众纷纷出资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
新农技:“论文”写在脚板底
    从书斋、学校,走向田间地头,是越来越多农业技术专家的选择。
    在贵州大方县,大豆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00多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00余万亩;大豆亩产量从7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这个可喜的改变,凝聚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佳琴团队多年的心血。
    大方县是贵州大豆主产区,但传统大豆品种结荚少、易倒伏、产量低。2016年,陈佳琴决定去大方县当科技特派员,引进国内300多个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经过3年引种试验,终于选育出产量较高的黔豆7号、齐黄34、中黄76等品种。
    农业专家下乡,不光能选育品种,还能帮助农民通过稻田轮作提高亩产效益。
    贵州的冬季,农田大多闲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邦喜看准了这个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向,立即着手培养冬季低温菌种,帮助农民利用冬季闲田种植羊肚菌。贵州剑河县革东镇麻栗村农户姜帅曾多年种植羊肚菌,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导致连年亏损。起垄、覆膜、放营养袋、采菇……张邦喜驻村指导后,手把手教会姜帅所有技术细节。
    站在羊肚菌基地大棚里,姜帅一边采摘羊肚菌,一边喜不自禁地说:“今年亩产已经超过600斤,产值接近100万元。”
    新农企:生意做在山海间
    从进城创业,到入村淘金,不少“新农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到农村扎根蔚然成风。
    “2021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人数达18.45万人。”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返乡创业人才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科技、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
    通过“云上种养”,互联网传输数据,农业种植养殖有了精确数据依据。
    在广东打工10多年的万开春,几年前回到贵州息烽县九庄镇鸡场村,开启“智慧养鸡”创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
    在万开春的鸡场,部分设备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这个App随时有预警,自动采集圈里温度和气体数据,圈内氨气浓度高了,就点开开窗通风的按钮;温度太低了,就点开热风炉按钮加热。”万开春指着手机上的App说,一年轻松养好3万只鸡。
    在贵州贵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公司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微量元素数据。“哪个地方缺肥料,缺少哪种肥料,在这里都一目了然。施肥不再是凭经验,而是凭数据,避免了肥料浪费,又避免过度施肥引发土壤板结。”该公司总经理王小清说。
    “云上销售”让“新农人”大大拓展了市场销售半径,同时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市场需求反馈信息。
    依托电商平台,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的猕猴桃创业基地把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快递两天内就可以送达消费者手中。
    “来自电商平台和线下终端的销售数据会告诉我们,哪些猕猴桃产品市场需求大,产品规格和包装该如何优化,反过来指导生产。”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张毅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