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福建南安市精雕细琢“联”字文章

作者: ■苏国钟

    福建省南安市位于“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其产业素有“石博天下、水暖万家”之美称,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也是福建省商会组织最为活跃的县级市之一。对于如何发挥自身资源及优势作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南安市工商联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4+2+3”模式。
“四个平台”服务民企发展
    近年来,南安市工商联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以民营经济人士之家”为己任,在服务民营经济工作中主动作为、开拓创新、靠前服务,积极在民营经济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在民营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服务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协同作用。
    加强政企沟通平台建设,密切同各涉企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的工作联系,以行业、地域为特色持续在基层商(协)会召开政企座谈会,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法商联动平台建设,在同法院共建平台的基础上,将检察院、司法局等政法部门的职能整合进来,依托平台开展“护航民企”“法律三进”工作。
    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非公有制职称评审服务,发挥好成功网“人才频道”和异地商会“校企合作联络站”“劳务协作工作站”等作用,及时帮助会员企业解决招工、引才、育才等难题。
    加强信息宣传平台建设,主动深入商(协)会、会员企业开展民营经济调研,积极向福建省工商联和南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级主流媒体报送工商联机关及所属商(协)会工作动态、经验总结等高质量信息,做好机关宣传阵地建设,发挥微信公众号、会刊《南安商讯》、手机成功网的平台优势,传播南安“好声音”、弘扬南商正能量。
“两个渠道”构建新发展格局
    南安市工商联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聚焦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汇聚各方力量,做实做深“联”字文章,积极推动行业协会与异地商会(同乡会)互动协作机制走深走实,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搭建南企外销渠道,让南安产品“走出去”。利用各所属商(协)会成立、换届时机,组织行业协会与异地商会(同乡会)沟通交流,在互动协作机制框架内,继续打通异地南安商会(同乡会)和市域内行业协会的产销、沟通、交流渠道,为南安产品走向全球铺好坦途。
    搭建外商返乡渠道,把遍布世界各地的在外南商“引进来”。配合有关部门办好“泛家居”主题周、石博会、水暖泵阀交易会、智能装备博览会等南安市传统品牌展会,依托乡缘、商情组织异地南安商会、外地南安籍企业返乡参会,将展会打造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吸引更多的在外南商涌进南安采购、投资、消费,进一步培育和挖掘南安内需市场。
“三个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南安市工商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在同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的舞台上展现新作为。
    发挥工商联系统组织优势,积极落实全国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方案,鼓励、支持和引导商(协)会、会员企业挂钩全市发展落后村(社区),推动农村产业和挂钩企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掘新功能新价值。
    发挥商(协)会资金、人脉优势,由异地商会牵线搭桥,吸引农业农村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返乡担任村干部或创业,同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搞调研、设课题、出方案,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科技支持。
    发挥民营企业家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政治立场坚定、热心公益事业、企业经营有方、社会形象良好的商(协)会领导班子成员返乡担任村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和“领头雁”精神,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