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会改革发展为桨 以搭建服务平台为帆

南京栖霞区工商联助推民企行稳远航

作者: ■彭中华本报记者庄道秋
    
    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发展的主要阵地、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为栖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栖霞区工商联(总商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两个健康”主题,坚持政治领航、服务护航、商会改革发展三大工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促进工商联和商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栖霞贡献力量。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舵 引领航向
    “如果将民营经济比喻成一艘大船,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这艘船的船舵,只有把舵掌好了,这艘船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踏浪前行。”栖霞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王俊表示,栖霞区工商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教育形式,牢牢把住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之舵。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赴井冈山、古田、长沙、安吉、遵义等地举办主题教育培训班,累计培训200余人次。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经过5年发展,栖霞区工商联现有执委94人,其中90人为企业负责人。企业家副主席人数从16人增加到了25人,涵盖了更多的行业和代表企业,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作用打牢了组织基础。
    商会会员发展是工商联工作的重中之重。栖霞区工商联注重吸收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类企业加入商会,在行业商会、园区商会会员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吸纳了一大批政治觉悟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2019年会员为1978家,2020年会员为2208家,2021年会员2500余家,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上规模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新兴产业的入会比例不断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
    栖霞区工商联始终把引导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等热点难点问题,与高校专家联合开展开放式调研,形成高质量的意见建议。5年来,共组织工商联界别的市区两会代表提交人大代表建议20条,政协提案36份,上报社情民意40多篇。每年撰写调研文章2篇以上,并参加省市评比。2018年调研文章《栖霞区青年企业家发展研究》、2020年调研文章《党建促进商会发展研究》,均获南京市工商联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
    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栖霞区民营企业家捐款捐物超过1000万元。今年,为支持抗疫,栖霞区工商联所属会员企业再次发力,捐资捐物300余万元。在江苏省开展的“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中,栖霞区工商联广泛宣传、积极推动,10家民企累计投入村企联建资金1.28亿余元。栖霞区工商联每年组织民营企业赴湟中、商州等地开展东西部对口帮扶活动,累计捐款捐物100余万元。
以商会改革发展为桨 奋楫争先
    商会是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和工作依托,栖霞区工商联以助推商会改革发展为桨,奋力开启民营经济工作新局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商会会建、党建双轮驱动。2018年,栖霞区9个街道商会党组织实现全覆盖,栖霞高新区商会党总支、龙潭街道大棚村商会党支部先后成立,全区商会党建体系基本形成。2019年5月,南京市工商联商会党建工作现场观摩会召开,栖霞区工商联在会上分享了商会党建经验。
    指导所属商会开展会员企业党建工作调研,会员企业党组织比例逐年提升。今年以来,栖霞区工商联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党史系列教育活动,指导会员企业党组织赴金寨、沙家浜、延安等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参加栖霞区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
    近年来,栖霞区工商联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着力培育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稳步发展基层商会,努力实现工商联所属商会“扩面、扩量、扩容、提质”,新成立基层商会6个。栖霞区现有街道商会9家,覆盖率100%;行业商会6家,基本覆盖区内主导行业;园区商会3家;社区(村)商会2家;其他商会2家。
    充分发挥商会职能作用。栖霞区工商联指导商会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深入了解会员企业诉求,并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指导和帮助商会对接购买服务,栖霞区物业商会成立“五星”物业评审专家小组的做法得到南京市住建局和栖霞区政府的肯定;联合栖霞区税务部门开展“税务服务进商会”活动,聘请基层商会会长为税务系统行风评议员,为重点企业赠送“减税降费大红包”;指导商会开展法律“三进”,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增强法律服务能力;成立栖霞区总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和街道商会商事调解分中心,开展民商事和劳动争议调解。
    引导商会会员在“三大攻坚战”中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以来,组织10余家商会赴青海湟中、陕西商州结对帮扶,捐助资金累计40余万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按照“科学精准防疫、有序复工复产”的要求,结合栖霞实际,指导企业分期分批复产。2020年4月,多次走访慰问会员企业,送上防疫物资,支持会员复工复产。开展助力餐饮业企业复苏活动,组织商会骨干到餐饮企业就餐消费,共克时艰。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稳定就业、畅通供应链。联合栖霞区交运局、龙潭街道,协调栖霞区江海集装箱运输商会,解决集装箱车辆停车难和驾驶员招工难问题。
    深入开展“四好”商会建设。近年来,栖霞区工商联按照江苏省、南京市工商联工作部署,在所属商会中扎实开展“四好”商会建设工作。每年召开现场推进会,及时总结、交流、宣传“四好”商会建设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制定工作措施,推动商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目前,栖霞区22家基层商会中,16家为市级“四好”商会,8家为省级“四好”商会。栖霞区青企会、迈皋桥街道商会等两家商会“四好”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以搭建服务平台为帆 激流勇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栖霞区工商联以“4+1”服务机制为抓手,搭建多个服务平台,扬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帆,吹响攻坚克难的号角,引导区域民营经济开启行稳致远的航程。
    “4+1”机制中的“4”指的是“四个整合”。一是整合金融资源,促成银企对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举办多场“银企对接会”,先后成立“栖霞区工商联金融服务联盟”“栖霞区金融协会”,吸纳20余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作为成员,开通“服务民企金融直通车”。2019年,联盟为栖霞区民营企业授信44亿元,为南京长炉集团、南京冠佳科技等16家民营企业融资总额9.8亿元。2020年,为栖霞区企业投放贷款900多笔,金额180余亿元。2021年上半年,放贷400多笔,融资金额7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整合高校资源,促成校企对接,缓解民营企业招工难题。联合区域内高校举办多场“校企对接会”,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与民营企业代表签订产学研和实习就业合作协议。2019年成立“栖霞区工商联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为应届毕业生开设创业讲座。举办栖霞区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百余家民企现场招聘,千余名学生参加应聘,开办南京大学“霞商训练营”,为栖霞区民营企业负责人和高管提供培训。2020年,“南工院栖霞区总商会实训基地”揭牌,“百名博士进民企”工程启动,为助力民企转型升级注入了人才动力。今年9月,“南京财经大学栖霞区总商会大学生实践就业基地”在迈皋桥街道揭牌。11月,栖霞区工商联(总商会)2021年校园招聘会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20余家重点企业提供岗位300余个。
    三是整合部门资源,促进政企对接,打通服务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2019年8月,栖霞区“政企会客厅”启用,栖霞区政府主要领导,发改、工信、科技、商务等经济部门负责人和30余家企业代表在“会客厅”面对面交流。2020年11月,第二期政企会客厅活动如期举办,发布了“栖霞区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措施20条”,栖霞区经济部门、街道负责人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交流,共商共议,共谋发展之策。
    四是整合医养资源,促进院企对接,关注民营经济人士“大健康”。2020年11月,举办栖霞区“名医进民企”院企共建活动,建立“江苏省人民医院栖霞区工商联健康服务基地”,聘请医院专家为“栖霞区工商联健康顾问”,并联合健康顾问,为全区民企800余名员工免费体检。
    “4+1”机制中的“1”是指栖霞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今年,栖霞区工商联整合园区资源,建设栖霞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搭建了商务洽谈、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等三个新平台。其中,法律维权中心由栖霞区检察院、区法院和区工商联共同设立,为民营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事调解等服务。目前,栖霞区法院和区工商联联合成立的栖霞区总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已经挂牌运行,栖霞区检察院和区工商联联合成立的“检企工作室”亦即将对外开放。未来,栖霞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将继续联合公检法等政法部门,开展“法律三进”“检察官进园区”“警务服务进商会”等系列活动,加大民营企业普法力度,推动民营企业知法、懂法、用法。
    凝心聚力开启新征程,浓墨重彩描绘新蓝图。王俊表示,立足党的百年华诞新起点,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栖霞区工商联将继续坚持“两个健康”主题,服务民企发展,汇聚民企智慧,为助推栖霞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贡献“联”力。
(图1)栖霞区工商联发布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措施20条
(图2)栖霞区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揭牌
(图3)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区工商联校园招聘会
(图4)南京财经大学栖霞区总商会大学生实践就业基地揭牌
(图5)栖霞区工商联“学党史主题教育培训班”在遵义举办
(图6)栖霞区工商联组织爱心企业积极参与东西部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