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飞沈清:用科学实干彰显铁路“智”能量
作者:
■本报记者迟明霞
近日,中国首座跨海高铁桥——福(州)厦(门)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成功合龙,创新技术拿下多项世界之最,这意味着中国高铁从只在陆上行驶迈入了一个可以跨海行驶的新时代。2005年至今,中国已实现了从零到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线路、最先进高铁技术国家的蜕变。作为在国内铁路无线数据通信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近年来国内很多高铁、地铁、磁浮列车等轨道交通项目都留下了北京博飞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博飞)的身影。
经过23年发展,北京博飞形成了以无线数据通讯及行车安全大数据信息系统为主,车载数据、视频监控、辅助驾驶、能耗监测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软硬件产品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回顾20余年创业、兴业过程,北京博飞总经理沈清总结出了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初心从未改变,致力于打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二是坚持科学是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三是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了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在沈清的激励与带动下,公司驰而不息,一路前行,获得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奖项。
1995年,走出大学校园的沈清来到铁道部计算中心,从事硬件工程师的工作。他负责机房服务器管理,虽然年纪小,但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工作中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为保障通讯通畅,沈清灵活运用技术特长,为使用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在此期间,他多次参加IBM计算机系统工程师培训和技术培训,那时,年轻人大多数都在谈恋爱,花前月下享受青春好时光,沈清却一门心思在钻研技术上,这为他日后创立公司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坚韧的意志、崇高的追求,激励着沈清不断学习。1998年,沈清辞去铁道部计算中心安稳的工作,开始独自创业之路。他兼任北京博飞的总经理和技术总监,作为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他建立统一的行政指挥系统,建立以经理为首的企业管理制定和决策机构;作为技术总监他负责带领公司研发团体进行核心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后台支持和性能优化等各项任务,制定与技术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把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手段运用到管理工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形成科学、完整、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沈清在北京博飞工作期间,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开发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如“机务综合在线防控信息系统”“电务车载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系统”“电力机车能耗监测系统”“机务安全运用在线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等。
北京博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些坎坷,能够毅然走到今天,离不开沈清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领导才能,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处处体现着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如今,沈清带领团队所取得的各项科技成果已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西安局集团、广州局集团、南宁局集团、神朔铁路、沿海铁路、朔黄铁路等铁路相关部门推广应用,受到用户好评,每年为公司创造了约60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为公司完成既定年度产值任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公司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行业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沈清表示,北京博飞将科学实干,满足铁路运输主战场与建设发展需求,实现博飞团队的卓越追求,发展成为铁路科技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