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专家认为隐私计算应该按照最严格信息保护标准去做

作者: ■本报记者陈雪根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进入立法倒计时之际,一场以“隐私计算——保险数字化的重要基石”为主题的“保险业个人信息保护技术专题高层闭门会”在北京召开。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会上表示,个人信息主要是信息化时代的概念,个人信息的特征是识别特定自然人。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不仅侵害隐私权,还会侵害其他的权利,包括人格权、生命安全、人身自由等。
    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世强从技术角度,解读了隐私计算对保险行业的重要意义。据他介绍,采用隐私计算,某种程度上可以完成保险科技使用数据的难题,即“可用不可见”。保险作为一种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先天就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联系紧密。保险行业落地场景众多,保险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从全球资本市场看,保险科技赛道如火如荼,2020年保险科技融资总额增长了12%,交易数量增长了20%。科技赋能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力点之一。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仁和研究院院长王和把隐私称为人类文明的底线。他认为,保险无疑是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重要领域。保险,属于典型的“数字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保险计算均涉及隐私范畴,未来,隐私计算将成为保险业的“标配”。
    王和建议,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即对客户“数权”的尊重和切实保护;其次,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三,最重要的是“以技制数”,即通过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刚性保护问题。
    中国电信翼支付隐私计算研发部负责人章庆表示,近年来,隐私计算作为数据协同解决数据合规和安全流通的工具就备受重视。“区块链+隐私计算”的融合,最近受到了很多产品方的青睐。数据不管以明文、密文还是监管的方式上链,都会以公开和不可篡改的方式进行存储,隐私计算刚好是以“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数据流通,双方有着天然的互补优势。
    对于未来科技赋能保险业,专家普遍提到了隐私计算涉及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人保健康副总裁伍立平认为,下一步的新技术应用,首要应用的应当是隐私计算,应该按照最严格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标准去做。
    国寿财险金融科技中心综合管理部总经理丁锐称,除了内部数据,现在更多迫切的需求是外部大数据的应用,从数据采集开始要做到最小化采集,“非必要不采集”很关键,还要进行全链路管理,提高整个行业的意识。
    太保集团首席信息安全专家罗松表示,保护个人信息,要做到不泄露、不滥用、不侵犯三个原则。未来没有获得合作伙伴和客户同意,保存数据是不合法的。
    中国电信金融行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叶绍颋介绍,中国电信的隐私计算能力和区块链技术平台是自研、可控的,已实际应用在生产系统中。
    腾讯云金融行业高级战略总监张晓荣提醒业内,在组织运营上,大家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其实并不强。从公共数据向市场数据过渡的探索中,客观上为不法行为或黑色产业造就了生存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称,保险有风险治理职能、有价值创造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这些职能的发挥要与隐私计算之间进行权衡。没有数据就没有保险,我们正面临数据成本的公平分摊问题。标准化、公开化应该是将来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