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厦门讯】800米长的“我想静径”在浓密的龙眼树下蜿蜒穿行,沿途映入眼帘的是绿色水塘、大棚蔬菜、香蕉树、芭乐园……在厦门市海沧区芦塘社,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其中活跃着多名台湾青年的身影。
2019年成立的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坐落在芦塘社一间普通民居里,基金会旨在搭建两岸城乡发展工作交流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领域的两岸融合发展。近年来,基金会秘书长、台湾青年李佩珍率领一批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员,活跃在海沧区乡村振兴第一线。
“我们社区营造的理念就是‘先造人、后造物’,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李佩珍说。通俗易懂的口号就是“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走出小家,贡献大家”等,旨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调动他们参与村里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此理念感召下,村民林亚花自愿捐出自己名下的两千平方米杂地,用于村里的耕读文化广场建设。当村里要修建“我想静径”步行道时,36户村民自愿让出了沿途的一些边角地。
乡土历史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芦塘社的陈氏宗祠是全村的一个文化地标。李佩珍团队把它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在街道和村里支持下稳妥修缮提升,打造成新时代的芦塘书院,成为全村老少咸宜的好去处。儿童课堂、妇女培训、老人书画展等各类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它唤醒了村民们对家乡绵延近千年耕读文化的记忆,激发了乡亲们的爱乡情怀和自豪感。
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员刁威淇说,基金会团队与海沧区旗袍文化促进会合作,开展了“姐姐妹妹赞(站)起来”活动,“赞”与“站”谐音,即鼓励她们挺起胸膛站起来,找回自信,活出生命的精彩。
30岁的余芳是2个孩子的妈妈,在李佩珍团队重点培育下,近年来她发生了蜕变,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变身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网红——“芦塘小芳”。她的“大头照”和“芦塘小芳欢迎您”几个大字一起挂在村口,成为芦塘社的形象代言人。心灵手巧的她还练就了一套手工制作文创作品的手艺,并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作品。
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已有数十名台湾青年分批来到海沧,担任社区规划师和营造员。而目前,福建省有1.4万多个村庄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省出台措施积极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施展才华、创造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