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每一滴远走他乡的“南水”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羽

    南阳有渠,润泽豫冀津京;碧水扬波,化育岁稔年丰。立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可见丹江水浩荡北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沿途吃水的人如何涌泉相报?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南水北调沿线,无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农业生产,都要考虑节水这个因素。要更科学用水、更合理布局。
    “节水是关键,调水是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早在2014年3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就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9个月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总书记再次强调“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节水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拧紧水龙头的事,是个等不得、拖不了的当务之急。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华北平原常年地下水超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京津冀地区,以全国0.9%的水资源量、2.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10%的GDP。
    南水北调,缓解了北“渴”。在水资源从“极度紧缺”到“紧平衡”的现实面前,把每一滴“南水”用在刀刃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方能让一渠清水恒久汩汩流淌。
    做好节水工作,需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工业企业历来是用水大户,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在工业节水减排的道路上下求索,围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从梯级用水、一水多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县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厂区,2005年,其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使用,吨钢耗新水量超过3.5立方米,到2012年,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后,吨钢耗水量降到约1.9立方米。
    做好节水工作,需建设节水型城市。住建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0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到453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年调水量。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30个城市创建成为节水型城市,这些城市用水总量占全国城市用水总量的58.5%,有力带动全国城市节水工作。
    做好节水工作,需全社会每个人行动起来。据测算,假如一个城市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就会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如果任由跑冒滴漏现象发生,那么就将造成触目惊心的水资源浪费。当节水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才对得起每一滴远走他乡的“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