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笔歌墨舞 红心向阳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
    
    近“墨”者赤。用这句话来形容赵小平恰如其分。六七岁时,他就偷偷在父亲的账本空白处用红墨水练习书法,被“逮”到之后自然免不了挨一顿揍,但他始终对书法抱有一颗赤诚之心。
    赵小平,1965年生人,金陵书法院院长,幼时酷爱书法,刻苦练习,成年后颇有建树。他的社会身份很多,2017年,赵小平获得南京慈善总会南京慈善之星称号。
    他始终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多少,这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
    起笔先正三观
    先学会写字,再学会做人。这是赵小平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幼时的赵小平因爱好书法而受到师长的鼓励,因此他很乐意将传承这件事一直做下去。他表示,教孩子写字是一种传承,是弘扬国粹,也是艺术家的使命。江宁区湖熟街道“君子残疾人之家”,聘请他当名誉校长,他义不容辞为残疾人义卖,教他们拿毛笔,告诉他们这个就叫书法,觉得很有意义。
    赵小平说,书法可以融入到一个人生命当中,它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古人的认知里,书圣的地位很高,就因为他德行高尚。
    “藏锋”不忘初心
    童年时期的赵小平酷爱写字,做会计的父亲总是发现带回家的账本留白处很快被这个淘气的孩子用红墨水写满,幼时的赵小平总免不了挨一顿痛打,好在有当时寄住在家里的知青的劝慰与鼓励,才燃起了这个孩子对书法的“火种”。
    从上小学一年级起,赵小平就萌生了要当一名书法家的梦想。到了初中,赵小平每次作业都写得尤其工整,黑板报也出得有模有样,多次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到了15岁时,他的钢笔字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19岁那年,他开始在家乡淮安几个村合办的小学当代课老师。到了21岁,因为代课教师转不了民办教师,他辞职开始自学起法律,很快在淮安成为了一名律师,这一做就是9年。
    无论人生轨迹如何波折,他一直没有放弃书法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33岁这年,赵小平来到南京,如愿接触到了更高的书法平台,对书法有了更多的认识。
    落笔浓墨重彩
    赵小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释放着能量。
    1998年,他本是来南京参加市政公司的应聘,碰巧一个垃圾桶倒下来,他顺手就把它扶了起来,当时竞争者五六人,其他都是大学生,但到最后,企业负责人说你留下来做办公室主任吧。回忆起这段求职经历,赵小平觉得,当时很可能是“当时看我字写得好吧!”之后,事业发展顺利的赵小平将家人接了过来,安心练字。
    2009年,赵小平的书法水平有了较大的突破,个人“气质”突显。他认为,书法是精神的外化,必须一气呵成。任何艺术没有技巧不行,但技巧太多了,又不能成为高的艺术。他提出了“正大气象”的观点,即书法审美的评判标准,好的书法作品要有端正大气的书风。
    近年来,赵小平先后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赵小平书法作品展、迎青奥赵小平书法专题展、受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举办“笔尖下的中国”金陵书法院书画名家作品展……并组建金陵书法院。
    今年1月,赵小平作品馆藏展在淮安市淮安区档案馆隆重举行。淮安市淮安区政协原副主席金志康对赵小平这样评价:小平先生作品,如行云流水,隽永、端庄、意韵非俗。常说文如其人,当然,书亦如其人,小平先生自学成才,且醉心翰墨,在书海中执着畅游,笔耕不辍,且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热心慈善,以书结友,以书传情,可谓书品如人品,是值得结交的乡贤,由衷期望小平先生在书坛上坚持和坚守,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为传播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的书法艺术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