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村,大名叫喀让古塔格村,属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海拔约2760米,气候高寒、土地贫瘠。
在黑山村努尔古再力·托乎提尼亚孜幼时的记忆中,每隔两三个月,父亲就要牵着驴去乡里买米面,那时的昆仑小道既险又远,来回一趟,耗时两天。以前村民们不吃蔬菜,价格高,难运输,还放不住。“每天也就一顿正经饭,而作为正餐的拌面里只有肉,调味也只靠盐,永远都是一个味道。”
十来岁的时候,努尔古再力吃到了一盘大不一样的拌面。那次父女俩天没亮就上路,奔波两天,才抵达和田县。“饭桌上是我之前没见过的红红绿绿的菜,拌在面里特别香。回来之后,总是还想再吃一次,但很长时间都吃不到。”她说。
把“红红绿绿的拌面”变成日常餐饮的,是脱贫攻坚,是基建。
2017年,黑山村建成一条通向喀什塔什乡的盘山公路;2018年,一条35千伏的高压电线翻越昆仑山,通向黑山村。压抑多年的脱贫致富意愿得以释放,黑山村迅速发生着巨变。
曾经挨过饿的努尔古再力,在听说大网电将接入之后,就跑到乡里学了5个月的机器压面技术。当年冬雪到来之际,她回到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机械化面店。
现如今,走进她的面店,和面机、切面机、大案板被擦得锃亮。接通电源,拉面、挂面、丁丁炒面、包子皮、饺子皮,各类面食都不在话下。“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用掉20公斤面粉。”
努尔古再力的面店里,还兼营着一些调料,酱油、香醋、番茄酱、白砂糖、肉馅料、桑子罐头……都是近几年黑山村流行起来的味道。
一碗拌面,是一个村子的写照。水电路未通时,黑山村村民的生活一如只有盐的肉拌面;现如今,村民们离外面的世界“近”了,赚钱的点子也多了,生活也像如今的拌面一样,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从黑山村返回和田县的路上,可以看到沿途的线塔,静静地矗立在昆仑山的峭壁上。它们顺着山的筋骨,沿着路的脉络,插在大地的“穴位”上,像针灸一般,诊治这山沟沟里的穷病。
(董博婷许晟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