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新乡贤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 ■何翠云

    清明节气,是人们拜祭先祖扫墓踏青之时,从乡村走出去的儿女们,也皆在此时返归故乡,此时的乡村也是宗亲团聚、人心最齐的时候。古时人们将乡村德才兼备有为担当的人才称之为乡贤,传统乡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乡贤文化,亦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笔者其实更愿意将乡贤文化称为新乡贤文化。首先是时代不同,现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不同于以往农耕文化为主的时代;其次是涵盖的人群更广,除了当地人才之外,还有更多从当地走出去的人才;其三是内涵有所不同,新乡贤文化不但包涵危难救济、扶贫助困、泽被乡里、凝聚人心、激励社会向上,还有交流传播文化、带动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之意,此外还能引导建立社会新风尚之期待。
    谈到乡贤泽被乡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福建广东一代的潮汕闽商等群体,捐资建学校、修马路等诸多新闻见诸报端。乡贤文化,连接着乡愁乡情,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乡村社会之中,那种邻里相助、相互帮衬、遇事商讨、贤者担当等乡村文化传统,对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等具有积极作用。新乡贤文化对此既应是继承,也应是发扬。
    乡贤群体是乡村振兴的特殊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有代表委员提议弘扬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育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素明建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起点,为弥补人才“空心化”短板,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理念,以“乡缘”为纽带,积极发挥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乡贤群体作用,推动乡贤回归、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要鼓励支持城市离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窦荣兴认为,当前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城市离退休人员,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还有回乡创业和颐养天年的乡愁情怀,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
    有评论指出,新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的确,大多来自乡村的城市人都有着离土难离乡的感情习惯与情结,一些来自农村有德有才有为的新时代乡贤,他们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天任今年的两会议案即《关于促进新乡贤回归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建议》。他认为,“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但受到新乡贤角色定位不明确、新乡贤回归的政策保障不够健全和基础配套支撑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乡贤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住、留住留不长。”他建议,加强制度设计,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
    如何让人才有意愿返乡、有决心留乡、有信心创业,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话题。同样,如何引导和支持乡贤回归故土、反哺桑梓,也非常值得探讨。如为新乡贤振兴乡村创造必要条件和提供法律保障;分类完善乡贤人才库,搭建联系沟通的桥梁;举办乡贤恳谈会,创新乡贤辅治模式,探索建立乡贤理事会,搭建“乡贤智库”,建立乡贤顾问制度,借力借智等。还有创新乡贤文化,如建设乡贤文化公园、开辟乡贤文化馆等,将乡贤精神、乡贤故事、乡贤文化广泛流传。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激发乡贤活力、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不仅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政策保障,更需要创新激励措施,让有德有才有为的乡贤们真正回得了乡、落得下根、报得了乡土之恩。
    随着全国各地关于乡贤反哺家乡的消息不断,我们重新审视新乡贤文化,这一份回报故里的乡土情怀、道义担当,作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纽带,仍是那样的生生不息、富有生命力。充分重视新乡贤文化,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来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