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作为修路架桥建厂造房等重大工程的前提条件,“地票”“房票”等指标申请耗费企业不少精力。上海市浦东新区近日表示,通过先行先试,将重大工程启动所需要的五种“票据”,由过去建设企业“上门求票”转为管理部门“主动供票”,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作为超大型城市,土地、绿地、林地这些自然资源对上海来说非常紧缺。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方曦说,过去“五票”筹措往往在重大工程启动后才开展,且这些指标多数由建设主体自行编制平衡方案再提交主管部门审批。“企业一家家‘上门求票’,大量时间都耗费在筹票批票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项目拿到了‘五票’中的一两张,其他的却迟迟拿不到,不仅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推进,也不利于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瞄准这个痛点,浦东新区建交委等部门结合数字化转型,专门开发了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将“五票”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将配票全过程移至线上。如今,企业只要提交“五票”审批需求,浦东新区建交委、发改委、规划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各项资源的统筹安排,并在10个自然日内反馈统筹结果。
负责沪南公路改建工程的上海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峰介绍,这个工程由于搭上了“五票”统筹的快车,只用10天就完成了资源性指标征询及匹配工作。“鼠标点一点,就可以坐等拿票,不再像过去那样等票开工。”
在工程建设领域,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统计显示,探索“五票”统筹机制后,浦东重大工程储备周期由原来730天以上缩短至295天以内,实现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当年储备、当年立项、当年获批、当年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