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宽松致大宗商品涨价
运用多策略布局成关键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牛年春节过后,大宗商品市场红红火火,开启了一轮上涨行情:油价突破60美元/桶,铜价达到2012年4月以来的高位,锌矿价格也上涨了7%左右。受此影响,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从2020年底的78.05上升至2月19日的85.3,增幅超过9%,不仅从去年4月份58.87的谷底强势反弹,而且超出了2019年底的水平。
随着多个板块涨幅明显,有关大宗商品市场进入“超级周期”的讨论多了起来。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多重因素推升价格
大宗商品市场红火,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带来的乐观情绪影响,市场对于中美支撑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不断增强。
路透社的调查结果显示,受拜登政府拟定的1.9万亿美元救助计划影响,多数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复苏信心大增。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预期增长率在今明两年将分别达到4.7%和3.5%,高于此前预期的4.0%和3.3%。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稳健运行也是支撑基础金属和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回顾铜价历史可以看到,2010年9700美元的峰值正是受到当时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的推动。针对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中国有望实现8.1%的增速。这也被视为大宗商品市场的关键因素。
供需因素是理解大宗商品此轮上涨的又一关键角度。在基础金属需求层面,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应对全球变暖的政策,尤其是中国和欧盟宣布碳中和目标节点,市场预计,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等低碳基础设施将迎来大发展,并带动铜、镍、锂和钴的需求激增。
以铜矿为例。国际铜业协会报告认为,平均每部燃油车用铜量为23千克,电动汽车为83千克。如果全面改为电动车,汽车产业的铜需求量将增长3倍至4倍。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2月17日公布的报告,2020年全年全球铜市供应短缺139.1万吨,较2019年全年短缺38.3万吨,缺口显著扩大。同时,2020年12月末报告库存较2019年12月末水平减少7.6万吨。
原油市场方面,国际能源署在2月市场报告中表示,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振荡后,全球原油供需情况将继续恢复平衡。国际能源署上调全球石油产量预测,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俄罗斯等关键产油国的日供应量增量预期从此前的54万桶上升至83万桶。同时,全球石油需求为9640万桶/日,较此前预期下调20万桶/日。尽管国际能源署上调了产量预估、下调了需求预测,但是仍然认为逐步向好的全球经济将推动全球石油库存加速下降。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原油需求将超过正在增长的产量,疫情暴发以来积累的过剩库存将快速下降。
在基础面因素之外,投资者应对“再通胀”的投资策略也是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原因。近期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预计在2022年前美国将维持零利率政策,同时保持资产负债表扩张态势。考虑到英国央行近期可能推行负利率政策,欧洲央行决策者更多担忧强势欧元等走势,投资者对于通胀的预期开始发生变化。
大宗商品涨价或将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今年1月美国年通胀率只有1.4%,但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开始稳步回升;2年期至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差扩大至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债收益率曲线逐渐陡峭。投资者聚焦“再通胀”使得大宗商品成为对冲通胀预期的投资目标。这在黄金和铜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此背景下,不少机构都非常看好今年宏观因素推动下的商品市场流动性,提出运用多策略布局商品市场。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层面,随着美国将推出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欧美国家央行维持宽松,通胀预期和市场风险偏好抬升。美元指数开启长期弱势阶段,弱美元往往对应的是全球经济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利多商品价格。需求层面,在疫苗接种加快、经济逐步恢复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需求预计继续向好,叠加海外应对疫情不力导致部分生产受限、供给收缩,供需缺口扩大,如前期有色金属等品种价格大幅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流动性宽松的宏观背景叠加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预期带来的。具体到不同板块,国内春节长假期间有色金属累库不及往年,节后下游企业陆续复工,供需相对紧张,铜铝锌引领市场上涨。春节长假期间美原油库存减少超预期,加之天气影响和减产预期,全球市场供应下降,带动整个化工板块价格上涨。
分析人士表示,能化板块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极寒天气抑制了原油产量,加之极寒天气对燃料需求的增加,使得原油及其他能化品种价格上涨。“另外,今年供需偏紧、通胀预期的持续升温也是促使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今年大宗商品的波动率还将维持在高位,会出现阶段性的长周期趋势。”
毋庸置疑,春节之后商品市场的上涨主要是受通胀预期影响。而对于后市走势,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在近期发表的研报中表示,大宗商品涨价的宏观环境乐观,基本面上主要品种供需偏紧。其预测2021年涨价将延续,幅度或达20%。
国泰君安表示,当前大宗商品正处于2011年后10年熊市的新起点。考虑到宏观背景异同,这轮涨价持续时间至少达1.5年。“从供求方面看,主要品类供需平衡偏紧,2021年商品涨价有基本面支撑,主要选取代表性品种石油、苯乙烯、PVC、铜、铝、镍等。”
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其建立的ARDL―ECM模型,若全球经济偏强复苏,大宗商品整体全年涨价或达到20%。2021年开年大宗商品上涨或有一定的超涨情况,但就全年而言仍有上涨空间。后续再通胀交易主要机会集中在工业金属和能源,贵金属表现可能偏弱。
“超级周期”仍存争议
有机构预测,有色、能化板块前期快速上涨,涨幅较大,短期可能会继续回落。但在流动性拐点未到来的前提下,除非供给和需求端发生大的变化,否则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预计整个商品市场仍为振荡偏强的走势。不过,原油板块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持续关注世界主要产油国4月份以后的供应。
就目前市场的运行环境看,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还未结束,仍值得期待。短期来看,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原油等品种涨幅过大,有回调整理的需要。另外,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回暖、通胀回升后各国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变化。
在宏观经济层面,历史上大宗商品进入“超级周期”往往与全球经济出现新增长动力紧密相关。然而,本轮上涨的宏观经济背景更多表现为从去年谷底状态反弹,而非出现了可支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事实上,即使接受路透社调查的多数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信心提升,但预期目标多为美国经济恢复至疫前水平。同时,尽管市场对中国和美国的发展表示乐观,但其他经济体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因此,大宗商品市场“超级周期”是否有足够的宏观经济基础仍存争议。
在供需层面,产能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的选择性是判断是否进入“超级周期”的主要争论焦点。
以能源大宗商品为例。从供给层面看,未来几个月,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仍存变数,尤其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油企如何应对近期油价上涨值得关注。从需求层面看,国际能源论坛秘书长约瑟夫·麦克莫尼格尔曾表示:“疫情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在能源市场历史上是空前的。”国际能源论坛2月18日发布的报告则认为,虽然2021年石油需求将反弹,但是反弹力度低于去年疫情导致的下滑力度。因此,需求反弹是推升短期原油价格的重要因素,但能否支撑长期增长仍待观察。
同时,在金属市场上,推升金属需求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导致部分金属市场价格上涨。市场需要的是与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部门关联密切的铜矿、锂矿等,而非全部金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