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美地区经济数据持续改善,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加强,叠加美国公布1.9万亿刺激草案,全球大宗商品共振,国内有色、能化产品引领大宗商品走强。通胀预期,带动长端利率上行。同时,央行公开市场资金投放数量边际收紧,基金发行也有所降温,投资者对流动性有所担忧。在利率上行及资金面趋紧的环境下,前期涨幅较大的消费及科技板块核心资产估值承压。此外,近期领涨的周期板块中也有获利了结的需要。在核心资产权重股调整的带动下,市场整体下行。
2月24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我们充分考虑对证券市场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后,决定提交法案调整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百分之零点一,提高至百分之零点一三。”受此消息影响,24日恒生指数下跌3.03%。受此拖累,A股市场走势也急转直下:创业板指数大幅下跌3.37%,沪深300指数下跌2.55%,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电气设备和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Wind数据显示,24日全天A股总成交金额超万亿,陆港通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6.73亿元。
交易成本提升冲击港股,进而影响A股投资者情绪。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资金层面而言,港股交易成本提高,有望令部分南下资金回流,对A股市场影响相对正向。
A股市场整体仍然向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展望后市走向,业内普遍预计,在全球经济复苏向好的背景下,A股市场整体仍然向好。同时临近“两会”,相关政策预期也有望提振市场情绪。长期而言,A股走势依然乐观;此外,上半年或将出现顺周期逻辑下金融、周期及可选消费的配置机会。
沪上一公募基金公司向记者表示,短期来看,印花税提升对量化交易等高频交易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降低对相关品种的流动性支持,但长期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是决定股票价格的根本因素;今年两会即将召开,两会前市场波动水平将会降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的敲定有望强化A股市场的政策预期,结合国内经济的持续强势,有望带来对部分周期板块较好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在前期“抱团”瓦解后市场情绪短期内不会快速再次聚集,在经历节后部分周期股和中小盘股票快速冲高后市场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主线。而两会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在当前短暂的真空期内市场可能仍以震荡为主。从宏观角度,目前整体宏观状态表现为“繁荣”,当前资产配置的建议仍为结构性超配股票和商品,股票中可选消费受益于量价齐升利润恢复,后市仍较为看好股价表现;商品中推荐铜、原油,也可以买入相应的周期类股票。
“当前最突出的矛盾为工业品PPI价格上涨超预期,导致流动性边际收紧,虽然美债利率已经上升至1.34%,但好在实际利率的上行还没有开始,对于流动性的冲击还没有来到,预计今年2-3季度流动性将迎来冲击,届时对于高估值股票的估值水平将产生实质影响,彼时经济状态若切换为‘过热’,股票整体将偏向必选消费(农产品、食品、医药)配置为主。”该公司称。
对于债券市场,利率债近期的核心关注点是全球不断强烈的通胀预期,美国1.9万亿财政刺激的加速落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缓和与美联储仍然偏鸽的货币政策态度是支撑通胀发酵的根源。目前,市场已经对上述最乐观情形有了较为充足的定价,往前看,美债利率、原油价格上升的方向或许不会改变,但斜率已经很难维持。
不改港股全年投资机遇
对于港股市场,海富通沪港深混合基金经理高峥分析认为,两方面原因导致港股市场大幅波动。一方面是前期市场涨幅较大,短线资金存在“获利了结”的冲动;另一方面则是受“港股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的突发消息影响,冲击了市场的投资情绪。
高峥指出,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上调印花税”主要影响高频交易,目前港股市场高频交易大约占港股市场的20%,如果印花税上调30%,对全市场交易量的影响因子大约是6%,短期看确实存在一些冲击。但高峥坦言:“这只是短期的利空因素,从中长期看我们对港股市场仍然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高峥认为,相对于A股市场,2021年港股市场的机会更明显一些。原因有三:首先,宏观层面上,目前美联储态度相对“鸽派”,而全球经济复苏的潮流下,中国一马当先,利好港股市场。其次,从估值层面看,香港市场的旧经济、或者说传统经济板块估值处于绝对低位,而新经济板块估值虽然相对较贵,但如果将港股新经济板块中的稀缺标的,与A股核心资产相比,又是相对便宜的,因此港股市场的“β”和“α”都存在机会。第三,随着恒生指数优化后,港股的“离岸纳斯达克”市场定位也非常清晰。高峥指出,恒生指数调整前传统经济板块占比80%,调整后新经济板块占比大幅上升,未来可能会超过50%,足见港股市场对新经济板块的重视。此外,自2020年以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经济公司陆续在港股上市,一些中概股也可能会在2021年加速回归港股,这将大大增加了港股新经济板块的丰富度。“这也是我们看好港股的重要原因,因为印花税虽然是短期利空,但从根本上讲,我们投资这个市场,还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好公司、好标的。”高峥强调说。
但高峥也同时表示,2021年港股市场的最大风险点还是来自全球经济复苏后的通胀压力。另外,市场仍然担忧美联储的宽松政策能否持续、何时会边际收紧。“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转向,后面还是要边走边看。”
“相比于过去两年,今年可能‘赛道’的因素会比较弱,所以对于我们这种均衡配置风格的投资组合来说,并不算特别利空。我们重点还是去精选有业绩兑现能力的好公司,寻找阿尔法的机会。从定期报告看,海富通沪港深的投资组合主要在金融周期、消费医药、科技和互联网三个领域。”高峥说。
后市防御为上
博时宏观策略部高级策略分析师刘扬向记者表示,本轮调整具有全球普遍性,高估值的国内权重抱团股和海外科技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海外美债长端利率超预期回升或是导火索,但更多是A股中长期性价比指标已相对极端所致,股票估值进入对利率波动敏感的阶段。后续随着两会政策的确认落地,不管是“紧货币+紧信用”政策组合,还是“稳货币+紧信用”组合,紧信用的方向都是毋庸置疑的,市场预期不宜乐观;当前位置,我们建议不断降低仓位,防御为上。
刘扬指出,结构上,从节后的抱团权重股补跌来看,市场开始寻找再平衡的逻辑。继续看好顺周期的有色和化工。从中期的角度看,再通胀交易的化工/有色/白酒,“紧货币+紧信用”阶段受益的银行/白酒和白电,均是需要重视的方向。其中白酒板块同时受益于再通胀交易、“紧货币+紧信用”阶段利好与Q2胜率高,调整中可考虑适当择机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