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沾上”茅台就能飞?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在茅台以3万亿市值领跑A股之际,港股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更改为“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更名还在提案阶段。
对于改名的原因,信阳毛尖董事会表示,相信新名称能为公司确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及身份,将有利于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并符合该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改名提案发布后,短时间内一举冲上了热搜榜。
沾上“茅台”确实就能飞。信阳毛尖股价在1港元以下徘徊已久,近日迎来罕有交易热度。
观其经营资料,这并非信阳毛尖首次更名。“信阳毛尖集团”并不是信阳毛尖的生产商。最开始曾是一家石油化工企业,曾用名东君化工集团,后因原油价格波动风险转而以收购方式开始发展煤化工产业。2002年12月12日,该公司正式更名为“大庆石化”,2007年8月公司又改名“中国天化工”。
2018年1月,中国天化工附属子公司Prosper Path Limited全资收购了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并签署了相关业绩承诺协议。2018年7月,中国天化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11月份,其证券简称正式改为“信阳毛尖”。本次收购完成后,信阳毛尖董事会曾表示,化工业务将会淡出公司主业,由“大健康产业”取代,未来公司还会发展茶产业、食品、饮料及旅游业。但在2019年信阳毛尖控股录得亏损后,因不满足协议规定的业绩预期,股权转让已然失效。
除了茶叶业务外,信阳毛尖还曾试图涉足蜂蜜业务。2020年3月,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任命林必田为公司执行董事,委任田恬为公司项目总监,其中田恬为咸阳田田科技种养殖有限公司董事,该公司曾欲以全蜂产业链集团的形象在港股借壳上市。当月,信阳毛尖还曾拟将公司名称更改为“新中国经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后未有进展。
然而,信阳毛尖的业务板块中确实有酒类销售业务。2020年,信阳毛尖在酒类销售板块的营收为0.69亿元,占其全年营收约30%。但其2020年共计录得净亏损达到7841.7万港元。据其2月2日发布的公告,其子公司已与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目标公司的合作伙伴上海高诚已实现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著名酒类品牌的推广,并拥有国台成龙酒品牌,由贵州国台供应。
投机性改名行为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剔除恢复上市和部分业绩发生变化的ST股名称发生变化以外,沪深两市股票名称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数量高达百余只。有些更名的确是主营业务变化,或重组成功、大股东易主,这类更名属于正常。不过,有些改名则是投机性的,或是为了让人忘记自己的前身,洗脱之前不好的名声;或是在主业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蹭市场热点,以往以此带动股价上升。相关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后,持股30天平均涨幅达10.07%,持股20天上涨概率达68.57%。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奇葩更名背后,反映了资本市场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让这些上市公司改名投机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规则有漏洞。上市公司因为趋利而改名,看起来很大的事,但以前操作起来并不复杂,证监会和交易所只做形式审查。开个董事会,2/3以上的董事同意,提交证监会,获得批准即可。在交易所这边,只需填申请表,提供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更名的证明、上市公司的相关公告即可。直到2016年深交所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对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引,才封堵住了大多数投机性改名。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有进一步成熟的空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归根到底在于自己的业务强弱、利润多少。频频改名会损害自己的商誉,是为了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应被投资者鄙弃,但现实却相反。中国的投资者也应该更加成熟、专业、理性。有了健全的机制,再加上成熟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方能从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