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县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 ■顾华详

    坚持引导民营企业精准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广泛汇聚力量增加乡村振兴活力,专注于打通乡村振兴和村民稳定致富的渠道,重点是在进一步帮扶中找准影响村民致富的“病根”,疏通致富的“堵点”,攻克致富的“难点”,着力通过帮扶乡村强基础、健产业、育人才、传技术、善管理等方式精准施策,使农民致富能持续、乡村振兴见实效,实现谋长远、利长远的发展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在致富之路上跑出加速度。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新疆特别是南疆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机遇难得、机缘难得,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性、紧迫性。笔者认为,要持续增强县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生产力大发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农业基础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
    现代经济发展是一套复杂的产业链、加工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循环链的协同运转,地县、乡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的工作,重视将其纳入“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贫困挑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因此,民营企业应坚持创新发展,在更多领域积极应用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当地数字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培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高效率、高质量衔接和推动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明确投资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农村现代规模化种养业、产品精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农地托管和农机全程服务等。重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有序参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将康养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推进旅游、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南疆应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重视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有效破解“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劳力、缺管理、缺市场”等产业发展的困局,并通过积极开启“文旅农”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制定民营企业涉农投资正负面清单,规范引导涉农投资行为,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引导民营企业自主确定适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经营项目。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情况定期督查监管,严厉禁止非农化建设和资本化运作、圈占土地、破坏耕地等行为,防止出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
    坚持引导民营企业精准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广泛汇聚力量增加乡村振兴活力,专注于打通乡村振兴和村民稳定致富的渠道,重点是在进一步帮扶中找准影响村民致富的“病根”,疏通致富的“堵点”,攻克致富的“难点”,着力通过帮扶乡村强基础、健产业、育人才、传技术、善管理等方式精准施策,使农民致富能持续、乡村振兴见实效,实现谋长远、利长远的发展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在致富之路上跑出加速度。顶层设计应重视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效做好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更加注重需求侧的精准管理,充分挖掘县乡村的消费潜力,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同时应坚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运行,深挖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市场潜力,努力为提升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孕育强大的发展动力。
    围绕新疆特别是南疆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大衔接力度
    按照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特别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坚持“从职能定位、政策统筹、精准施策及保障效率等方面构建财税支持政策体系”。聚焦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统筹城乡基层治理、统筹乡村人才培育、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城乡发展成果和民生成果共享,持续激发新疆特别是南疆发展乡村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注重在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中优化营商环境,在推动简政放权中发现和培育有效衔接的增长点,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事业振兴。
    近几年来,一大批“千企帮千村”的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仍在持续推进之中,各方面的潜力还很大。一些民营企业坚持实施“益贫乡村计划”,探索立体化推进深度贫困村脱贫的解决方案,强化技能培训促致富,确保贫困户都有一个温暖富裕的家;坚持抓住“扶智”这个关键,从娃娃抓起,发起组织实施大型综合性教育公益扶贫行动,“建立科教防治返贫的长效机制”,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发挥企业优势推行“村级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户+订单”或“保险+期货”等扶贫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当地村民的增收渠道。这些措施都充分调动了多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了更专业精准、更具普惠性、具有可持续性的扶贫路径,确保了脱贫农户稳定致富不返贫,确保了乡村振兴有实业和人才支撑、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农业农村农民实现新发展的机遇,也是民营企业进一步落实“千企帮千村”,实现自身大发展的重要机遇,但实现好双赢发展的模式还需要政策的引领和保障。因此,应坚持积极厚植特色发展优势,坚持通过深入挖潜和充分释放农村生产力,全面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和市场竞争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充分凝聚起广大民营企业的蓬勃力量,积极塑造社会扶贫的民营企业品牌,努力构建和完善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整体实力,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推进乡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南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应重视将目前“具备多种功能属性的土地资源变成纯粹的经济要素”,积极创新土地规模连片流转模式,对土地、宅基地流转的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规定应当在事前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农民对土地、宅基地等资源流转和分享收益具有真正话语权。注意经验借鉴和基层的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引导和鼓励基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典型,破解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发展用地难题。
    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发展用地的理念,革新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完善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及“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一系列政策。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健全体制,从“城市偏向”转向“农业农村优位”,贯彻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农村优位的政策,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监管,充分体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乡村发展用地,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实现土地制度改革协同联动,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通过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乡村振兴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良性循环机制,特别是要允许南疆10个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区域范围内使用,实施土地整治国土项目,实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要,破解“建新居、兴产业、安置人、筹钱款”等系列难题。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乡村振兴供地,开展全域土地整治,推进拆旧复垦,扩大指标使用、调剂范围,完善支撑保障制度,有效实施管理制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安排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时,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民营企业投向乡村振兴的投资项目。坚持按照“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的要求,聚焦“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目标,建立多元化的乡村产业用地供应方式,确保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落实落地。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土地流转风险补助金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依法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高效规范运行,确保将土地资源变成促进乡村振兴和生产力发展的活资产,加快推进南疆乡村整体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高效率高质量衔接做好建设用地的保障工作。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