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宏观政策不会出现“急转弯”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做实了一个不争的事实:2020年,得益于在世界上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已经来临的2021年,国家稳投资举措将围绕哪些重要领域,今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会是什么,宏观政策走向如何,记者通过梳理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关对外回应“划重点”。
投资对稳经济有关键作用
    2020年4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之后,各地政府的力推之下,一度掀起了项目开工投产的热潮。国家发改委同各地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日调度机制,优化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等,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数据很好地彰显了稳投资举措的成效,2020年全国投资增速逐月逐季回升向好,从4月份开始当月投资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投资增长2.9%,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
    接下来,毫无疑问,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宏观政策会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那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会扶持哪些领域的投资呢?
    对此,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袁达梳理出四大要点,对扶持现有哪些领域、哪些项目有未来空间、会怎么扶持等给予了明确,特别提到了对民间投资的态度: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方面,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办理进度,推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更加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有关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巩固和深化“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经济持续恢复有支撑
    对于未来经济走势,国家发改委方面近日用了一个颇为新颖的表述:总的来看,今年经济发展有挑战也有支撑。
    据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透露,针对今年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国家发改委同相关部门做了情景推演和应对准备,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认为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那么,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靠什么持续呢?
    严鹏程将“支撑点”归结为大国经济有韧性、宏观政策有支撑、创新驱动增动力、改革开放激活力以及国内需求有空间。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回旋余地。过去一年,广大市场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探索积累了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表现出了坚强的发展韧性。”严鹏程认为,这些都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创新方面可“圈点”的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催生了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推动很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激发市场活力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通过“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利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2020年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严鹏程分析,目前,我们正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谋划政策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着力深化国内国际循环战略联接。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央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系统部署,将充分释放我国国内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会出现“政策悬崖”
    针对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2021年政策要全面退坡甚至是退出,国家发改委方面明确直接地做出回应称,不会出现“政策悬崖”,将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宏观和微观,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确保经济稳定恢复态势。
    严鹏程分享看法认为,一方面,我们制定实施宏观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保经济能够平稳健康运行。基于这个目的,今年的宏观政策,肯定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刚刚“大病初愈”,有的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更需要改革创新。严鹏程说,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们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出台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这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还是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个月来,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这说明市场主体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前2个月的大幅下降38.3%回升至前11个月的增长2.4%。
    但是,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希望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感受到经济恢复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