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滇”创新营销思维应对疫情挑战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

    新年伊始,疫情又起,如何应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是摆在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河北云之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高俊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用顺势而为,用创新营销思维应对着疫情带来的挑战,带领企业平稳度过困境,并逆势增长。
创新不是颠覆
    王高俊直言,创新是改变颓势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路,但是对企业而言,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现阶段的创新。如何创新?有很多人并没能真正理解其内核意义。因此,常有企业在实施阶段,就将创新以“颠覆”和“改变”上场,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国家提出的创新并不是颠覆,也不是让你立刻转行,而是根据目前现有的条件,创造出原来没有的需求,这是一种增量的思维,而不是否定既往,重头再来。”在他看来,身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研究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律、企业自身优劣势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善于从中找商机。只有深度挖掘国家提出的每一个行业领域内的创新需求,才能有更好的机遇。
    王高俊身兼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双创双服专业委员会首批专家、河北省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职务。记者发现,在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热情,只要提到市场、营销、产品相关的词,他就会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道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多种建议。
    经营模式要因势而新
    正如这场疫情让企业的经营突然按下暂停键,特别是疫情严重的企业,因为封城所以停滞,产品积压在库,上游供应商无法付款,下游客户因不通邮而无法发货。面对这种情况,王高俊说:“时下,企业不能把营销的困境简单归结于疫情,把市场拓展的难题归咎于封城,把企业的自救寄希望于政府,这就错了。企业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必须自救。”
    他以自己的企业为例称,面对突发的疫情采取了一种“众筹新模式”,打破原来产品靠“推”为主的固有思路,采取“推拉”结合的思维,联合消费者一起和供应商来谈判,原来市场上畅销的300元一斤六堡茶,原来一个月销售200斤,那么采取这种众筹的模式,联合10余个老客户,一次性向供应商要2000斤,结果一天就众筹了2000多斤,产品的供货价立刻下降50%以上,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大幅下降,供应商能快速回笼资金,对于公司来说,中间商的角色不断淡化,和消费者一样成了消费者,原来只能挣“一盒的差价”,现在变成一批货的佣金。
    不得不说,王高俊在营销模式上的变通,达到了“多赢”的局面,产品的销量激增,最主要的是把原来丢失的一些老客户又找回来了,固定的客户稳定性更高。在疫情期间,他带领员工精心策划各种营销文案,打通线上和线下购物渠道。同时借助合作伙伴的线上平台,实现了企业核心产品的销量持续提升,整体上公司的营销业绩平稳提升,有效化解了疫情防控对公司的影响。如其所言,营销的核心在于不断创新。
练就危中求机的眼光
    在他看来,这种危机中寻找商机的挑战,很大程度上考验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与营销工作的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的经营者和营销管理者要把创新植入骨髓,每天都要思考。特别是高度依赖线下流量的企业,必须要适当转型,否则将面临生死问题,特殊行业除外(比如建筑、工程等);线上线下并举的企业要及时创新,把线下的比例逐步压缩,把流量逐渐变为线上,降低运营成本,否则将面临发展的问题;纯粹线上的企业,可能会“因祸得福”,挣得盆满钵满,但也要注意创新,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否则将会面临“增长”问题。特别是线上企业一定要注意“三重一轻”策略,即重品牌、重流量、重信誉、轻资产。
    王高俊建议,线上的企业和产品一定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要重视消费者教育和引导,让客户在疫情过后也要形成消费习惯,要注重售后服务和客户点评,同时要注意借用社会力量来完善业务,不能用现金流来扩大规模,而是要用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来扩大规模。
    “营销的最终目的是用创新的思维把客户引导到你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来。”王高俊表示,随着客户的需求多元化和多维化,传统的观念已经过时,现在很难用“专一和专业”来满足“多元和多维”需求,互联网时代是流量的时代,关键是大脑里有营销意识,那到处都是商机。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管理者不应该有“疫情”的概念,而是要用“发现者”的眼光不断寻求市场商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才是一个管理者要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