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服务要量体裁衣而非削足适履

作者: ■李富永
    编者按:
    据报道,有用户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美团外卖和美团买菜分别开通金融服务即“美团月付”,欠款100多元。最终,美团主动免除了其300元的贷款费用。但该用户表示,虽然实际上不到300元,但宁愿从来没用过这个APP。不少网友表示也曾有类似经历。据了解,“美团月付”是一种授信付款服务,逾期会在个人征信中体现。但贷款作为一种契约行为,若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默认服务”的方式给消费者开通,不但不应该,而且会构成侵权。针对这一话题,特选刊两篇评论,供读者分享。
    买一次菜就欠了一笔贷款的奇遇,引发舆论热评。然而此事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数据大撒网热潮的一个小花边。在这个热潮中,由于互联网巨头们抓住大数据这个“网纲”,因而能够四处撒网,但凡视野覆盖之处,莫不“纲举目张”、一网打尽,大到电子商务,小到衣食住行,几乎是无往弗届。不仅面积广泛,而且深度方面也突出重点,聚焦“下沉市场”,一个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往往能竞相追逐成高流量的“风口”。别说存款贷款、共享单车、出租车等,如今连买根大葱也数据化了,都要穿大数据这双鞋。但如果说这表明互联网巨头对卖菜本身情有独钟,那恐怕是一厢情愿了。行业人士指出,巨头们其实要的是数据、是流量。一旦其掌握了数据和流量,随时会应用到任何其感兴趣的领域,那时可别惊诧它“移情别恋”的速度之快了。这倒是可以解释其何以卖菜还要放贷的现象。
    由于数字巨头们热衷于流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花呗”“借呗”这样的贷款平台,以及任性付、任性贷等,可以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就敢对刚出家门的年轻人慷慨借钱,数额之大,匪夷所思。难道平台不知道其中的风险?非也。平台不是不清楚,但是平台要的不是这个,或者说平台最关心的不是坏账率,而是流量、是客户数据。要这些流量和数据干什么?讲故事!讲给谁听?讲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一旦动心,就会一掷千金不眨眼,就会追着给钱,任凭投资对象怎么烧钱都不心疼。这个情景曾经在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时代就曾上演,如今只不过是演绎新版而已。放眼世界,特斯拉汽车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已经超过世界上前十大老牌汽车商的总值。可见资本的威力如此巨大。
    数据攫金的风潮甚至已经蔓延进了街头大大小小的饭馆,连买一碗粥都要刷码点餐。原来服务员的笑靥,被冷冰冰的玻璃屏幕代替;原来举手之劳的付钱动作,现在要耷拉着脑袋,心情紧张地下载没有人烟气息的APP,平白无故地在手机里植入一个形状如同膏药的东西,翻上翻下、点来点去、仔细辨认。然而,手机里有的,事实上未必有。服务员明明闲着,就是不搭理你,非让你跟手机说话。
    以往一边吃饭一边环顾四周的轻松,现在眼睛全被屏幕栓住。至于你是顾客、还是路过,是试吃、还是嗜吃,店家全然不论,只想着数据拿到手,而“宾至如归”的准则,仿佛已是古代的遗老遗少。
    为了拿流量,为了得数据,互联网平台并非不怀旧,比如搭配销售这一套就很爱用。一个平台多个网,网越多流量越多。一旦上了“美团月付”的网,除了买菜,平台还想方设法给客户再套上金融网。谁家买一根大葱都要贷款了?贷两毛钱,再还两毛一分,不嫌麻烦吗?
    不让用硬币零钱也罢,大爷大妈们总算学会了手机扫二维码支付,但现在这情状,扫码支付都不行了,你得先贷款。只要你没声明“我不贷”,系统就默认你“愿意贷”,既不需要输入密码,也不需要绑定银行卡,可真方便,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花呗”“借呗”。可一旦你想退,据说就不方便了。
    因为平台的需要,就让顾客和用户干这干那,手机号要告诉平台,微信信息要告诉平台,个人头像和指纹要告诉平台,等等。在平台面前,用户几乎被扒了个干净。平台为了掌握这些数据,宁愿做赔本买卖,使劲儿补贴、不怕坏账,这样的做法难免会损害多个利益方。至于买菜占了便宜的一方,一旦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必将得到平台的加倍追索,吃进肚子里的还要吐出来。大数据杀熟的情景,已经让消费者见识了一点峥嵘了。总之对各方最终都没好处。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必然不可持续。数字技术并不能、也不该被用来改变商业关系,数字巨头势力再强大,也必须尊重传统的商业伦理,不能以自己的需要让客户委曲求全。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对正常的商业流程进行削足适履的悖谬,必然行不通。技术违背人伦,无论多么高级,最终也会被社会大众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