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老区发展

作者: ■任昱刘子璇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6年起,每年8月,该基金会的理事长林炎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副理事长马小鸣等晋绥儿女都会从北京启程,如约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原晋绥边区首府兴县,为老区高考的寒门学子送去爱心和期望。五年来他们坚守着这份承诺,从未动摇和改变。
赤子之情感恩回馈“家乡”父老
    兴县曾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抗战时期,这里既是抵抗日寇的主战场,又是保卫延安的战略屏障。先后有2000多名烈士献身于此,他们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吕梁精神、晋绥精神。
    2014年10月,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晋绥边区首府兴县蔡家崖正式成立,注册选址就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切为了烈士,一切为了孩子”,许多年逾花甲却始终热心公益的晋绥后代和老区代表聚在一起,为老区的发展和建设建言献策、捐款捐物。
    “我们称自己是晋绥儿女,是因为老区的乡亲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的血脉系在了这块土地上。用真情回报这片土地,是老一辈的嘱托。”林炎志说。
    6年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吕梁贫困学子送去助学金649万元;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捐款453万元;为修建9座抗战纪念碑亭捐款156万元;为修复西北农民银行旧址捐款50万元;为整理《晋绥日报》文献资料捐款60万元……段晓飞动情地说,“把老区人民装在心里,用情怀去感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扎扎实实为老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也是我们把公益活动冠名为‘晋绥情’的根本缘由。”
    据悉,多年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成员们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红色文化,弘扬吕梁精神,助力老区发展,用浓浓的晋绥情怀践行着不忘初心、回报老区的铮铮誓言。
奉献爱心竭力帮助莘莘学子
    “教育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奠基工程,一个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大学生,就能真正脱贫,因此绝对不能让老区的孩子们因为贫困而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区孩子的困难时刻牵动着基金会这些晋绥后代的心,经过多方努力,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用暖暖的助学金承载起了老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难题。
    于是,每年到高考学生即将迈入大学的时候,林炎志、段晓飞、等基金会志愿者和爱心企业代表及媒体朋友,都会用四、五天时间穿梭于吕梁的兴县、石楼、交城、临县、岚县等地,为困难学生送去温暖和鼓励。这些年他们往返于北京和吕梁之间已经有20多次。
    “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故乡的孩子们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今天播撒一粒爱心种子,未来成长的就是一份希望。这不仅是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老区的希望,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段晓飞说。
接力传承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我和姐妹们把钱捐给了老区的教育事业,是对老区人民的回报……即使有一天我们干不动了,这项公益事业也会按照规律和惯性继续做下去,晋绥的第三代会来接班,捐助的火种一定会永远传递下去。”每次提到公益事业的发展,林炎志总是满怀深情。
    在父辈的影响下,林炎志儿子林山、女儿林知南踊跃为老区教育事业捐款;段晓飞儿子段翔连续多年积极参加老区公益助学活动;120师后代及晋绥儿女的第三代很多人都曾参加了当年在兴县孙家庄收迁烈士遗骸及相关活动……新一代晋绥后人义无反顾地接起了老一辈们传下的接力棒,承担起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的神圣使命。
    据悉,在基金会及晋绥后代的努力和感召下,红色基因在传承,红色传统在发扬。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努力奋斗,以回报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关怀。”2019年末,基金会收到了一份来自新疆边防军营的捐款。这是一位曾经受过资助的学子,他响应国家号召,从大学应征入伍,并按照当初和基金会签订的《捐资助学合同》,把1500元津贴捐到了基金会。
    “像这样来自受助孩子们各种方式的回复,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很多。这些学子们刻苦上进,心怀感恩,积极践行公益,不断传续爱心,这也是‘晋绥情’的内核和宗旨。”段晓飞说。
    “从2016年到2020年,从50名到1418名,从受助到助人……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优秀儿女加入到回报老区人民的行列,为老区发展添砖加瓦。”段晓飞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