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于保护中小企 规范资本市场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和怎样辨认垄断、为什么要反和反哪些垄断、怎样反垄断’等等,对于保护和推动创新、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尤其是对长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更高质量发展,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以下简称“50人谈”)2020年第三次研讨会上,以“反垄断与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刘迎秋如上表示说。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杨瑞龙,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臧旭恒,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零点有数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岳,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红路等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反垄断问题。
    刘迎秋认为,强化反垄断有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强化反垄断要把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事前、事中监管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才能给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利用网络平台谋求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强化反垄断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和企业上市规则,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这次暂停蚂蚁金服上市,有助于反思和纠正其定价过高等问题。强化反垄断,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控,有助于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剧锦文指出,现在要使得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既发展实体经济,也发展虚拟经济。“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实体经济,尤其是近几年。虚拟经济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现在重新回到强调实体经济,我想这十分正确的。”但是,路径是要通过发展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者平衡。
    杨瑞龙表示,我国数字经济下的平台经济处在一个还不太成熟的状态,一方面需要警惕资本的无序扩张,警惕无序扩张的垄断以及对效率的损害、对于行业的损害;另一方面要研究新问题,发展新理论。因为数字经济大大改变了经济形态,从而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要用旧的理论界定新的问题。要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未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党中央的一些重要指示精神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这样才能在数字经济的反垄断当中走出一条非常具有中国化的道路,使得数字经济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袁岳指出,要给予中型民营企业群体更多的支持与重视,它们是小微企业学习的榜样,也是支撑大型民营企业甚至加强大型民营企业发展能力的关键资源,还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健康性与活跃性的关键。营商环境的优化不能只靠政府作为,民营企业应该大力支持发展企业为企业、行业为企业、专业服务业为企业提供的市场化生态服务,民营企业要模范地遵守市场规则,既要自觉地抑制赢家通吃的冲动,还要接受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很多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业者明白基本的生意经,懂得商场竞争既是残酷的也是必要的,懂得持续的创新在于提供最有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生意人还是要有生意人的样子。
    刘红路认为,民营企业90%都是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在发展中需要有行业或产业链“头部企业”的引领,在反垄断中应注意保护“头部企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在后疫情时期,反垄断执法要注意保护本土经济和企业活力。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党中央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的号召,回来立足国内发展。应该保护这种积极性,在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时尤其应该慎重,防止发生资本外流和削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王忠明表示,反垄断与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反垄断与非公经济发展、反垄断与国际竞争力、反垄断与金融创新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有两个方面要思考,一是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为特定领域的大哥大或者头部企业而享有规模红利;二是反映了市场对于监管体系趋于完善。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把反垄断提到上议事日程,可以看作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相对定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索和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