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新年A股投资新机会
沪深300增速有望好于创业板持续看好新能源及养老产业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疫情、衰退、泡沫,这三个词似乎是2020年全球经济形势的缩影。或许,它们还将会在2021年继续发酵。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20年A股市场的走势,以及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权益投资“大年”中的亮眼表现。即将到来的2021年扑朔迷离。2021年全球经济共振式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市场投资机遇?“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A股投资机会在哪里?记者为此采访了众多机构及相关业内人士。
中国权益投资黄金十年开启
在中信证券研究部推出的2021年资本市场十大展望中,中国权益投资的黄金十年已经开启成为最重头的预测。
中信证券预测:至2030年A股上市公司或将超过6200家,总市值规模达到210万亿。
而未来10年将是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蓬勃发展的黄金时间窗口,原因有三: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将不断催生出大量优质企业,推动A股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速,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益凸显,新兴行业的占比提升将全面改善市场估值体系。第二,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将夯实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基石,显著提升投融资效率。全面注册制打通一二级市场,退市制度推出加速优胜劣汰,金融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上市门槛外升内降,加上“新经济”的中概股集中回归,优质的成长标的将在中国资本市场集聚。第三,国内外增量资金将趋势性增配中国权益资产。
中国经济的全球占比不断提升,核心资产表现优异,全球增配A股的趋势将持续增强。资管新规约束下,理财等类固收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断下行;“房住不炒”政策定调下,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显著下降,权益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将显著增强。国内居民部门的资产配置中,权益资产的占比将趋势性提升。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预计2021年全面注册制和退市新规落地,A股IPO上市650家,融资规模5500亿,退市40家。预计2022年起A股退市率将维持在2%左右,优胜劣汰将明显提速。
“主板注册制改革条件已经成熟,预计2021年上半年正式落地,三季度首批主板注册制公司发行。预计2021年全市场IPO上市约650家,增量IPO仍主要由创业板和科创板贡献。预计全市场IPO募资规模约5500亿,其中主板800亿,创业板2400亿,科创板2300亿。在宏观政策温和回归常态、增量资金持续流入A股、发行主体选择上市时机的背景下,预计IPO融资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有限。退市制度改革已经开始征求意见,或将于2021年初正式推出。预计2021年A股被动退市公司约40家,过渡期后,预计A股退市率将从2022年起维持在2%左右,优胜劣汰将明显提速。”
资本市场机构化趋势将加速
按照中信证券的预测,2021年A股净流入资金7500亿,机构化趋势将加速。未来5年,外资和公募持股市值将分别达到8.3万亿和9.1万亿,是增量机构资金的最大来源,专业机构的持股占比将超过30%。
在2021年全球经济共振式复苏的背景下,上投摩根基金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走出疫情冲击,预计全年实际GDP同比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或至7%以上。预计今年经济增速逐季上升,高点将出现在明年一季度,二季度后增长将逐步回落。2020年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叠加2021年国内及海外经济改善,通胀总体趋于上行,预计CPI节奏上先下后上,幅度温和;PPI有望在一季度同比转正,这将是企业盈利改善的积极信号。
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国内居民和海外资金将趋势性增配A股,国内居民增配机构产品的占比将持续提升。专业机构在A股流通市值的持股占比将明显上升,散户持股占比将快速下降。“预计A股2025年末的自由流通市值将达到105万亿,其中,专业机构的持股占比将从当前的21.5%提升至30.5%,产业资本的持股占比将从50%下降至47.5%,而散户的持股占比将从28.5%下降至22%。”未来5年,外资和公募是增量机构资金最大来源。到2025年末,预计公募的持股市值将从当前的4.1万亿提升到9.1万亿,占比提升至8.7%;随着A股纳入国际指数的因子权重进一步提高,外资持股市值将从当前的2.8万亿提升到8.3万亿,占比提升至8%。
A股公司盈利增速有望加强
上投摩根基金指出,2020年年中以来,经济增长结构上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一方面,制造业投资超预期转正后,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反映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上升;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上,可选消费(如汽车、家电、服装、化妆品等)增速加快,已超过前期的必需消费。
“服务业恢复仍较为滞后,但随着全球疫苗取得积极进展,有望在2021年迎来更明显的修复。疫苗的积极进展也将有利于欧美等成熟国家的经济复苏,叠加海外低利率政策下资本开支扩张与企业补库存,有利于中国出口保持韧性;此外,RCEP的签订,也对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增长有利。”
上投摩根基金认为,随着国内经济逐季好转,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已从“应对疫情下的危机模式”中逐步退出。从降准、降息节奏的规律来看,2020年10月进入“暂停期”。流动性方面,二季度短端利率创年内低点后,已回到政策合意的利率走廊区间;近期央行增加公开市场净投放,体现对年底的资金面及信用债市场信心的呵护,但资金面总体维持紧平衡。展望未来,随着复苏的确认,货币政策状态更趋中性。
展望2021年,在疫苗的普及下,欧美的复苏很可能在2021年春夏开始显著加强,前期被推迟和压抑的聚会和消费需求可望出现报复性释放,并带动就业恢复,进一步推动经济在2021年下半年出现较高的增长。“在全球复苏共振的主题下,预计2021年A股公司整体盈利增速有望回到10%以上。结构上,随着经济的复苏,顺周期行业的基本面将更为强劲,故沪深300增速有望好于创业板。
关注“十四五”开局年投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从五中全会公报中已可见未来经济政策更着眼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等关键词值得重点关注,因为在宏观政策转向“精准发力”中将更为受益。
总体上,2021年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将逐步走弱,基本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预计一季度处于典型的复苏中期,盈利改善、政策相对友好,仍然是较好的做多时间窗口。截至2020年11月底,顺周期行业估值约在历史的30%分位左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二季度以后需要关注政策的风向,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或有持续超额收益。行业上,相对看好金融、有色、化工、汽车、家电、新能源车、消费电子、光伏、军工等。下半年在全球经济恢复到潜在增速前,政策预计将维持宽松,但不排除2021年二季度以后的通胀趋势可能会对政策造成重大影响,关注经济过热可能引发全球政策收紧的风险。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认为,中国2021年上半年经济复苏的迹象会更加明显。全球主要国家央行刺激经济力度非常大。“虽然A股指数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它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看到大量资金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周期性的、低估值的板块。因此,我认为A股的行情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中国2021年上半年会有一个强复苏,而且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也会进入一个强复苏的阶段。”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元年,洪灏认为良好的开局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具体到投资机会,不少机构表示将持续看好新能源及养老产业。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史博表示,新能源已经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范围内的主题,基本上已成为一个全球主题。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光伏行业等,将持续孕育相当多投资机会。此外,养老涉及消费、医药、医疗服务等,未来可持续性会比较强,但可能不像新能源行业会短期内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或更多像慢牛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