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院为何止步“高端”市场
互联网医疗下新模式要求高端医院从需求侧出发走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终止与长乐和睦家广生妇儿医院项目。意味着双方合作欲打造高端妇儿医疗产业链的计划,在经过两年的运作后终于泡汤。难道是市场需求萎缩所致?显然不是。公开报道显示,我国妇儿产业规模约为2万亿-4万亿元,而我国卫生支出的总费用在6万亿-7万亿元,妇儿产业的规模约占全国卫生支出总费用的一半。且随着经济发展,富裕阶层人数不断增长,对高端医疗的市场需求还在扩大。
对此事,广生堂的回应是,因公司战略明晰,聚焦制药主业发展,持续推进向创新药企业转型的战略布局,公司终止了长乐和睦家妇儿医院建设项目。然而,业内人士却有着另一番理解:近年来,由于受到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的影响,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患者源,而且高端医院的自身定位正在发生改变,从以往医院单方定位高端并抬高门槛,转变为一切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出发点并提供高质量的医事服务;其发展路径与所处市场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如果不依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定位和发展思路,甚至还机械仿效以往高端医院创办的定位和模式,成功几率会大大减少。因而新建高端医院,必须综合考虑当前形势,创新模式,迎接新的机遇。
互联网医疗打造新模式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传统医疗的融合,形成了智慧医疗,能够满足患者更多个性化需求,从而吸引到新的患者源。也为医疗科技领域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为打造新型高端医疗模式提供了依据。
将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到医疗行业,形成医疗信息互联的集成,从而产生了互联网医疗。它以互联网络为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会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不同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有其自身的运作形式、适用人群、优缺点和发展方向,各有侧重点和适用场景。
而基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Android、IOS等移动终端系统,利用PDA、手机、卫星通信等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实现了移动医疗。
再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区域性的病案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互动,逐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围绕真实的医疗场景,依托智能医疗机构的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设备载体,构建智能设备和工作流程。
如果说,互联网具有解决特定医疗信息互联的关系,那么,智慧医疗服务则是基于信息互联、统计分析手段的数据增值医疗服务形式。随着远程会诊、远程影像阅读和远程手术的开展,以数据为基础,结构化、智能化的医学知识,更准确、智能、灵活地使用互联网工具。
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则强调一切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衡量标准,从需求端发力,注重个性和差异,不断追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不断完善的康复管理和服务,让患者有更多选择空间。
发力需求端成高端医院趋势
以高端妇儿医院为例,在该领域,过去私立医疗的竞争还是相对比较粗放式的一种竞争模式。医院方一般是以患者收入高低来区分患者群,以比较粗放的方式来划分高端、中高端市场,或者跟公立医院竞争相对中端、中低端的市场。在这个差异下,不同的私立医疗根据其的定位打造不同的建筑的规格、建筑的标准、服务的规格,去满足所定位的消费群体。
如今,这种粗放式的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如一些私立机构的妇儿医疗,在能够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开始走向专病化的发展,除基础的产科分娩方式外,开始构建自己的一些技术差异化,如互联网智慧孕产,其中线上孕妇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孕产、育儿健康教育宣传,从提高孕产家庭的健康意识;信息化平台支持讲师介绍、课程介绍、图文课程、多媒体课程、现场课程签到、听课评估等。孕产妇心理筛查则通过手机端的量表进行,从而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降低由于孕产妇心理疾病引发的相关风险。在医疗服务需求方的呼声中,以及医改的层层推动下,医疗机构之间必然会突破信息围墙,在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形式的探索实践中,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也会实现并不断加强。
对于妇儿领域的私立医疗机构来说,未来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以及智慧技术基础上,既能提供原有的基础诊疗,同时走向专病化的发展,以特色专业的发展来形成自己的差异化。这一点其实不仅限于妇儿领域,也会在其他的领域出现,比如口腔可能会在种植或者正畸,也就是矫正上面所说更多的专病化的专科发展。医美整形方面会有更多的机构开始定位自己在鼻整形或者颌面矫正上面做更多的专科上的一些建设。
从患者被动接受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案,到医院主动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未来高端医院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民营专科医院大规模涌现,在市场中后来居上,更彰显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精准服务上,可为患者实际病症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杜绝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在贴近服务上,可为患者推出移动医疗深入社区和远郊,有效缓解“就医难”。这也正与需求端内在规律和要求相吻合。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渐进性,对民营医疗领域更是如此。民营高端医疗若想继续大步前行,除去战略层面与公立医院于市场上形成优势互补外,将自身亲民和接地气的特质,在个性化服务上充分释放出来,完成差异化的市场运作,不失为一个战略方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