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背景下城市改造的思考

作者: ■汪芳

    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丰富的资源,但身处城市的人们如何去认识、融入、管理、改善城市,此前并没有过系统的著述。2020年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大学问”系列重磅推出了2021年首作《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该书仅线上预售,销量已跻身社科类图书前茅。就其广泛关注度而言,很可能成为新年第一本现象级图书。
    《城市的兴衰》这本书由独立经济学家郑荣华历经3年创作,该书以城市问题为导向,基于学术框架用评论的表述形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市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这本书的特点是具有庞大且多角度的思想体系与理论架构,采用通俗的评论式写法,简明而不失学术严谨。以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制度等学科相互穿插的,构成了一套缜密且严谨的理论体系。
    《城市的兴衰》前两部分主要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回望和梳理,以大量数据、鲜活案例为支撑,揭示城市化的逻辑轨迹,爬梳“城市病”的形成之因,透视城市发展。在书中,作者谈及城中村问题、城市改造中价值融合与利益分配的矛盾、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安全的矛盾、城市治理与经济增长的摩擦等方面,探究了“后城市化”时代的城市发展路径。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步伐。回望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特殊的社会“进化”史。这其中,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客观原因,也有破旧立新改革的主观动力。纵观中国4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可以发现其演化过程及结果已大大超出了城市化发展的预期,形成了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因素作用下的蝴蝶效应。在《城市的兴衰》这本书中,作者把城市的发展放在时代的背景下审视,又将城市给时代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解构与认识城市意义重大。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当然不是区划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地理区分。《城市的兴衰》一书对此进行了概念性的描画。作者认为,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业或新农业转变,释放农村闲置、低效劳动力向城市服务业或工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平衡。但是作者同时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过程,无论何种转移,都必须建立在产业基础与要素禀赋的条件下,否则就会出现低效率且新的结构性失衡,对产业与经济的影响将会从正面转向负面。
    其次是从分散型空间向集中型空间转变,释放空间红利,创造经济价值并优化、完善社会管理秩序。虽然人口集聚在特定的时期对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空间的分散与集中并不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秩序须建立在制度与文化的基础上,关键要完善制度、创造环境、保留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
    再则是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明的转换,为制度、教育和法律提供效能。城市化发展对教育、法制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城市化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如何从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向高质量城市化发展转变是考验众多领域的课题。换言之,如何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让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更具质量,更有内涵?这是任何人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的问题,也是作者用庞大的结构,草蛇灰线的意图所在。
    作者把抛出的观点从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印证。这也正是全书独具的观察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魅力。作者在《城市的兴衰》中的第一、第二部分提出了三大核心问题:
    其一,城市化发展如何跳出土地经济的“陷阱”,回归理性化发展的道路。他从成本优先诱发城市孤岛,以拆代治忽视人本价值,城市改造与形象工程等现象进行了分析,直击时弊,并列举了国内外案例,以唤起城市经营者的重视。
    其二,城市改造如何实现价值融合与重构。作者认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个层面的文化融合问题,一是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问题;二是不同民族在城市化改造中的文化融合与重构问题。这两点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国内外为了改变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危机苦思积虑,费尽脑筋。作者认为对文化的理解必须回到供需关系层面上,文化延续从本质上说并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混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影响城市文化兼容的最大根源。
    其三,城市改造主体分析与风险防范。作者对政府、企业、集体三大城市改造主体进行了缜密的剖析,并通过数据模型对不同改造主体所存在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作者认为城市化比较成熟的地区应该以集体主导城市化改造为主,而城市化率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该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推进城市化发展。同时他还认为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与空间的逻辑,做到“绣花”式的功夫,要学习巴塞罗那“针灸式”的改造,满足人与空间功能的同时节约成本,延续乡愁文化,成就“温度之城”。作者说,城中村改造需要从“土地收割”模式向“社会功能”模式转型,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教育、商业配套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空间、情感空间和机会空间三方面的影响。在空间与情感、空间与社会、空间与城市等逻辑关系方面,应该遵循建筑与人、社会、文化、城市相和谐的原则,厘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按照主次逻辑关系推进城市化发展。
    读完《城市的兴衰》,对城市的认知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正视城乡关系,如何认识经济增长、居住环境、产业集聚等要素之间的相互逻辑是工作的支撑点。《城市的兴衰》这本书以开阔的视野与详实的案例,揭示了城市病的形成与痛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厘清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集聚与增长的逻辑。同时为人们勾画了一幅在智慧技术推动下理性社会的美好愿景。
作者:郑荣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