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引资需加强法治思维
作者:
■何翠云
近日,一则报道引发民众关注,一个商人利用三四线城市的招商引资政策,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成立公司,当地政府又批地又给钱。但其获取政府补贴或投资后,项目却多数烂尾。
近几年该公司运用相同方式,在全国各地复制了约30个项目,其中18个项目现已烂尾。此外还有8个项目所设的公司已注销或因严重违法失信被吊销营业执照。最终是项目烂尾、公司欠薪、高科技人才或离开、或起诉……面对这种状况,地方政府大多选择沉默,即便有政府提出诉讼,也无法确保能拿回扶持资金和土地。
这位商人多选择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贫困县布局,为何不选择相对发达的城市呢?据了解,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压力越大。而这些地方恰恰特别欢迎高科技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可见,这位商人也是瞅准了当地政府“筑巢引凤”加快发展的急切心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进而吸金吸地。
事实上,高科技项目烂尾消息也并不鲜见。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获得地方政府补贴最后却烂尾的消息时有耳闻。当前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项目或产业园建立,已成各地方的主导政策。因此,高科技项目烂尾不仅发生在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且可能在三四线城市发生,应引起警惕。此外,据笔者了解,一些乡村引进的扶贫项目也存在烂尾现象。前不久,新闻报道华北某村引进扶贫项目种植樱桃,最后补贴款被领了、樱桃也种了,但樱桃树却大面积死亡,无人负责。
项目烂尾不仅浪费政府补贴,而且浪费土地等资源。特别是对于亟待发展的三四线城市或贫困地区,补贴和投资资金“打水漂”,对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相关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而且被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的利益也严重受损。
如此招商投资,在各地屡屡上演,背后原因值得反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客观方面,一家公司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投资股东与经营管者之间出现矛盾、资金链断裂、市场开发难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公司项目烂尾或公司破产等;其次在主观方面,即存在不法行为,如上述报道的该公司,在全国各地谈项目方式大多相似,即先承诺投资,然后要求地方政府给钱给地,一般要8%-10%左右的政府补贴,“尽量把投资报高”,最后项目烂尾。有媒体评论提出,一方面是一些公司以引进高科技人才与项目等套政府补贴,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了地方政府中的权责部门相关人员或可能借此套利的不法现象。
考察其原因,不论主观客观,皆有规律可循,如项目考察与审批过程的规范与科学性、项目建立过程中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司运营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还有项目监管机制完善程度,有效监管项目资金和补贴使用情况以及如项目出现问题是否启动相关的追责机制与解决程序等。这些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缺失或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项目进展不顺利或烂尾,因此,加强各环节的建设与监督引导是必要的。
同时,对一个项目的考察与审批,事关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审核把关是否到位,过程应有详尽明确的规范:其一,项目建立相关信息透明,引资项目信息应类同于政务信息公开与政务财政公开;其二,对项目补贴与投资资金,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其三,细化引资项目追责机制与解决程序。
此外,对于招商引资,地方政府首先不能急功近利,以至于把关不严,最后导致政府补贴资金被“钓鱼”、项目烂尾,留下一堆棘手问题;其次,应加强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与法规建设,力争程序上科学规范,一方面防范杜绝招商引资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另一方面让各项决策更为科学;最后,万一项目烂尾,应积极启动追责机制,不能“打落牙齿和雪吞”,导致严重的国家资源浪费。
总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须从主观意识上警惕,在相关政策与法规上加强建设与实施,加强法治思维,让专攻政府补贴行为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