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1+4”矛盾调处新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神经末梢”
作者:
■王风清
今年以来,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工商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按照全国工商联、司法部《关于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从东昌府区实际出发,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商务纠纷调处“1+4”工作模式。“1”即成立商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4”即发挥“工作室、传感器、微法院、扬声机”四大作用,真正做到商务纠纷“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商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东昌府区工商联商务纠纷调解工作迈出了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模式的可喜一步,这也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新举措,对于不断拓宽商务纠纷矛盾的化解渠道,实现商务纠纷“案结、事了、人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019年12月,在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工商联联合举办的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研讨会上,东昌府区工商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做法作为先进经验印发向全省推广;2020年7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工商联举办的商会调解能力建设暨调解服务平台管理员培训班上,东昌府区代表山东省工商联作了典型发言。
创新调处机制,打造纠纷化解“工作室”
针对辖区企业生产经营、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各种矛盾日益增多的问题,探索建立商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帮助企业依法快速处理纠纷。一是建立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区委常委、统战部长任名誉主任,区工商联主席任主任,专业律师、知名企业家等18名人士任成员的工作机构,工作地点设在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商务纠纷调处工作;二是明确“5+5”服务内容。围绕功能定位,明确了开展“政策宣传、法律解惑、矛盾调和、困境帮扶、监督提醒”五项服务内容,力争达成“解困、引导、支持、疏导、发展”五项服务成效;三是拓展“3级”服务范围。在全区12个镇(街道)商会组织全部建立工作分支机构,构建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3级联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商事调解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延伸调解触角,打造纠纷预警“传感器”
为有效避免商务纠纷“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问题,着力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推动“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一是依托“12345”市民热线收集。探索建立“12345热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机制,由市民热线及时转交商务纠纷案件,调委会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引导企业走司法调解程序,构建起“交办-跟踪-办结-反馈”的工作闭环;二是依托“三遍访”活动收集。建立并完善“排查-筛选-干预”的工作流程,结合正在开展的“遍访企业、遍访村居、遍访群众”活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摸排了解商务纠纷问题,及时掌握各类风险隐患;三是依托“线上平台”收集。借助“掌上公共法律平台、电子邮箱、企业微信号”等信息平台,广泛收集群众诉求诉愿,分门别类启动“点单式”专家问诊和“派单式”专业调解。2017年成立以来,调委会共受理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195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7%以上,涉及金额2亿元,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均未发生违约、复调、反悔等情况。
拓展服务职能,打造纠纷处理“微法院”
聚焦法院调解人少案多等矛盾问题,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一是由“我要告”向“我要调”转变。针对法律诉讼时间长、成本高、执行难等问题,着重探索建立案前调解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走人民调解途径,努力节约维权成本。比如,东昌府区某知名企业与外省某国企产生货款拖欠的经济纠纷,涉及金额200余万元,在调委会的帮助下,3天时间即达成调解协议并在法院完成司法确认,很幸运地拿到该国企在当地信用社的最后一笔货款,而按部就班走诉讼程序的几家公司,虽然在两三个月后都拿到了胜诉判决书,但该国企已经没有任何款项可供执行;二是由“被动参与”向“主动邀请”转变。调委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区法院的充分认可,区法院定期将有关企业诉讼的案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向调委会传送,主动邀请调委会提前介入,进行调解,并开通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绿色通道,间接赋予了调解协议书同判决文书一样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可凭借调解协议书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未履约的当事人履行义务,有效提高了调委会的法律地位;三是由“激烈争吵”向“和平化解”转变。不伤和气、化干戈为玉帛,是调委会的又一大优势。由于调委会作为“和事佬”及时介入,涉事双方并没有经过唇枪舌剑般的激烈辩论,在友好平和的气氛中化解了纠纷,互相之间握手言欢,继续合作。比如,区内的两家民营企业因为房屋租赁的问题产生了纠纷,双方一度剑拔弩张。调委会闻讯后主动介入,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其分析如果该案起诉到法院,有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经过不到10天的时间,双方就拖欠的租赁费以及房屋维修费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重新签订新的房屋租赁合同。
加强宣传引导,打造法规政策“扬声机”
为有效补齐区内企业在“依法维权、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工作短板,探索建立普法宣传机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是举办“法律大讲堂”和“道德大课堂”。定期邀请法律专家为民营企业家讲授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邀请国学教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了企业家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举办“送法进企业”活动。采用“定期+预约”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从法律角度为企业“查体、把脉”,把好企业新上项目法律关,依法为企业选择维权途径,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企业权益;三是建立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充分发挥工商联“民营企业之家”的作用,选派素质高、作风好、业务强的调解员担任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帮助企业做好手续办理、贷款融资、政策争取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到“四到位”,即指导企业党建到位、惠企政策宣传到位、企业问题收集到位、矛盾纠纷处理到位。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工商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