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工商联“精耕细作”助力扶贫

536户民营企业实施扶贫项目1546个

作者: ■本报记者马蕊通讯员芮雪

    云南省红河州工商联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带领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实施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互联网扶贫,积极参与该州“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红河州民营企业助力决战脱贫攻坚的路径。截至10月30日,该州共有536户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精准帮扶村、组605个,覆盖建档立卡8.5万户42万人,实施扶贫项目1546个,累计投入资金71841.09万元。
    精耕细作
    红河州工商联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会同州扶贫办、光促会联合下发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各市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领导及成员职责。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有力推动全州脱贫攻坚进程,向全州工商联会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放“万企帮万村”倡议书,并加大对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在扶贫方式上出实招方面,红河州工商联充分发挥兼职副主席、副会长的企业家以及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的作用,突出产业帮扶、项目帮扶两个重点,建设“万企帮万村”示范点,做成样板。同时,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技术培训。
    如云南齐星建工集团让700余名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云南乍甸乳业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红河云梯集团吸纳来自贫困村寨的中专、职业学校学生,安置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红河州工商联鼓励民营企业采取直接捐赠或通过红河州光彩事业促进会开展扶贫,以援建乡村路桥、饮水工程、文化场所,配合推进光伏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村改善面貌,引导民营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光彩精神,以在校贫困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贫困户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贫活动,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医疗服务设施改造。
    5年来,红河州工商联协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通过光彩事业促进会为贫困地区捐赠资金物资共计58516万元。
    按照红河州委、州政府“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红河州工商联成立了以主席李满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挂包帮”“转走访”领导小组,明确社会扶贫办为专门责任科室,制定了扶贫实施方案和扶贫发展规划,选派多干部前往多地驻村帮扶。
    红河州工商联每年认真交流工作经验,大力宣传企业致富不忘国家、积极回报社会的义举,激发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精准发力
    红河州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参与面还不够广泛、帮扶形式较单一等情况,下一步红河州工商联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加大“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建立工商联、扶贫办、光彩会三方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进一步扩大“万企帮万村”的知名度和感召力。
    进一步增强贡献力度,坚持企业自觉自愿、村企互惠双赢原则,推进开发扶贫模式创新,推动民营企业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与贫困村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稳固农民就业和增收基础,保证脱贫质量,在开展好“万企帮万村”基础上,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振兴”计划。
    围绕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全面查漏补缺,在帮助依期村脱贫出列的基础上,做好该村“乡村振兴”工作,补齐补全各项工作短板,确保高质量、高水平通过云南省考核组验收以及国家第三方评估等相关工作,实现摘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