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看待“代餐食品热”

作者: ■姜珊

    12月2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指出长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并不健康,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引发消化腺体的错乱,长期只吃代餐食品会导致营养失衡,对身体造成损害。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再度引发公众对于代餐食品质量的担忧。
    所谓代餐食品,是通过优化产品配方及形态,来满足减脂塑身、快速进食等需求的产品。常见代餐食品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等。近年来,主打低热量、健康、饱腹的代餐食品迎合了当下年轻群体追求健康生活和苗条身材的消费心理,在“懒人经济”和“她经济”热潮之下不断升温,成为饮食圈的新潮流。
    当下,无论是朋友圈的广告推送,还是头部带货主播的直播间,都频频出现代餐的身影,代餐行业无疑正处于风口之上。欧睿国际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球代餐市场达到661.6亿美元,其中,中国达到571.7亿元,预计2022年中国代餐市场会达到1200亿元。另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的代餐品牌数量已经从2019年的2837个增加到了3540个,并在高速增长之中。
    代餐热下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入局。2019年5月,代餐品牌“超级零”宣布获得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2019年8月,“野兽生活”宣布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9年12月,“王饱饱”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020年7月Smeal获得中路开牛股权融资;2020年7月29日,WonderLab获IDG和凯辉基金股权融资。
    随着新老品牌不断涌入市场,代餐市场在产品和功能上进一步细分,市场也逐渐进入成熟期。受今年疫情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消费意愿增强,对于代餐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前,各类代餐产品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却难以有效区分营养成分差异,消费者一不小心就陷入“选择困难症”,代餐食品同质化严重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我国尚未就代餐食品的食用方式、食品安全、营养均衡等问题形成成熟、统一的国家标准,以致市面上不少代餐食品出自“三无厂家”,其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成为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危险品”,与代餐食品最初的健康目标实则背道而驰。
    对此,笔者认为针对代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等乱象,一方面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规范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加强代餐食品市场的“常态化”监管,从源头把好关,绝不能让假冒伪劣代餐食品危害公众健康。当然,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传,一定要认真阅读营养标签,并谨记代餐永远无法替代均衡的日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