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市场自身风险不能忽视
作者:
■李富永
最近,全球芯片市场出现的供应短缺、价格暴涨行情,给中国人展示了芯片困局的另一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中国面临的风险,原来还不只是类似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人为卡喉,市场本身其实也暗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风险,如果加剧,其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力和动摇性则是全面的。
上周,由在美上市的30家知名半导体公司构成的费城半导体指数刷新了历史纪录,30只成分股市值合计增长1395.86亿美元,台积电、阿斯麦、高通公司、博通公司和超微半导体最新市值均为历史最高。其中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领头羊,年内涨幅也超出80%,市值高达5379亿美元,成为美股市值排名第九的公司。
半导体公司股价创出新高,与行业景气上升有很大关系。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本月初预计,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2020年将同比增长5.1%,达到4331亿美元,2021年将同比增长8.4%,达到4694亿美元,为历史最高。于是,30家半导体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为215.71亿美元,相比前一年的170.89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26.23%。
芯片的需求被带动起来。有的领域体现为高景气,甚至出现产品涨价、产品断货现象。据报道,大众汽车在华两大合资企业——上汽大众及一汽大众因芯片供应不足而暂时停止了旗下新车生产。甚至还有印度这样的国家,刚刚还在大规模地抵制和排挤中国产品和技术,但最近突然又改了调门,抱怨中国的芯片厂家不能满足其芯片需求了。
对国人而言,这样的情景来得似乎有点意外、有点突然。因为最近这一两年来,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美国不断对中国断供、限供芯片的消息,听到过许多美国芯片厂商因此减少了巨大的销量,从而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的报道。不仅美国的高通、英特尔等知名芯片厂商损失惨重,就是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东芝等也因难逃美国的控制而同样失去重要的中国市场份额,等等。但现在突然传来的消息是这些厂商在整体经营上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是因全球市场需求激增而大赚特赚。
半导体行业步入高景气行情,主要的需求源于5G大规模建设带来的需求增长以及汽车行业的复苏,此外全球疫情刺激电子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量产能逐步向电子消费类转移。这是客观事实,不管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反正它成就了美光科技、高通公司、博通公司、超微半导体等这些断供华为的企业,其最新市值均为历史最高。不仅美国的芯片商如此炙手可热,受美国控制的台积电、阿斯麦等,更是烈火烹油一般。从芯片制造到光刻机的生产,甚至到下游产品显卡,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水涨船高。销售与需求共舞,利润与市值齐飞。
这个情景和结果,即便不太符合国人的想象和意愿,但细细想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很简单,即便许多芯片厂商因为美国的禁令而减少甚至断绝了对华为的销售,但随着全球市场范围的需求增加,最终他们的市场未必缩小。高通、英特尔等厂商留恋华为、不愿与华为绝交,这肯定不会是假,但在供求关系逆转的行情下,它们的芯片最终还是能卖出且涨价,这也是事实。这个事实不以国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即便封杀了华为,最大的销售地还是中国,这也许有点意外。
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封杀遏制,其对象主要是类似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普通产业不管是否入其法眼,反正封锁尚未蔓延到中国整个市场。而中国一直是最大的需求方,所以美国芯片所占份额有可能仍很大,于是就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格局演变。如今,无论是5G技术的推广,还是汽车业的复苏,中国都是全球的主战场,都需要大量芯片。比如汽车,随着电气化及智能程度的提升,半导体芯片被广泛应用在汽车部件中,一部汽车需要的芯片多达10多个;再加上5G,可想而知中国市场的胃口之大。
终端需求暴增、现有产能难以及时跟上,这是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最主要的矛盾。这个矛盾到了中国,只会被放大。只是国人一直疲于应对美国人为卡脖子,注意力难免被分散而忽视这个市场本身潜在的风险因素,但这个风险对产业的冲击是全面的、深刻的。一旦芯片买不到,许多产业将无奈停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却远远不是最大、更不是最强的芯片供应国,即使没有美国人为打压的因素,也会受到全球市场供应能力短缺的制约,考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疫情的不断加剧,这个领域最终会如何演变尚难预料。因此,无论是缓解供需矛盾或是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以非常之力攻下芯片这个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