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结对帮扶35个贫困村 助力万余人脱贫摘帽

六盘水脱贫攻坚中的税务力量

作者: ■王艺璇严广瑜李晗

    今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同意水城县等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六盘水市所有贫困县“摘帽”成功,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六盘水市人民苦干实干的付出,这当中不乏广大税务人的身影。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六盘水市税务部门先后选派驻村干部152人、第一书记21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91.72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28万元,实现结对帮扶的35个村退出贫困序列,3215户10957人脱贫摘帽。
落实政策援企造岗惠农户
    “之前我们老两口一直在家照顾三个娃娃,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是在刘干部的介绍下,我们才有了家门口的这份工作,现在我们老两口都在食用菌大棚里面打工,一天一个人能有七八十块钱,一个月不仅多了4000元的收入,还能够照顾到家里面的娃娃。”一说起自己的工作,水城县比德镇中心村村民张伦举难掩心中喜悦。
    张伦举口中的刘干部是六盘水市水城县税务局干部刘祖敏,作为张伦举的帮扶责任人,刘祖敏在了解到食用菌大棚的用工需求后,第一时间联系中心村脱贫攻坚决胜队,介绍张伦举夫妇到食用菌基地务工,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在镇上的61个食用菌大棚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用工需求很大,像张伦举这样的工人,我们食用菌基地里大概还有300余人,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我们才有了扩大规模、增加招工的底气。”比德镇中心村村主任刘永红介绍,自2020年6月份以来,基地已累计享受农产品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优惠6万余元。
    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进一步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当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比德镇已累计投放约16万个菌包,覆盖贫困户420户1777人,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余万元,可吸纳当地就业350人。
产业扶贫人人增收有项目
    走进六盘水,平坦的通村水泥路、漫山遍野的产业园、游客爆满的网红打卡点、繁忙有序的丰收场景……入目是一派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自2015年以来,坡上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由原来的2000余亩扩大到1万亩,村里186户546位村民在协会的带动下,纯收入达到8300余元。这些,都与税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六盘水市盘州市乌蒙镇坡上马铃薯协会负责人李碧峰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刚在储藏库、通村公路和生产用路上投资100余万元的坡上马铃薯协会面临着物流受限、订单大幅下滑的窘境。盘州市税务局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其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协会准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群众稳定脱贫提供助力。
    “在税务部门的精准辅导下,2020年,我们协会已累计享受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优惠64万余元,这为我们下一步购买大中型耕地机械、小型微耕机等农业机械提供了资金支持。”李碧峰介绍,在基地实现机械化耕种,意味着坡上村村民人背马驮的耕种方式将成为历史。
    而在距离坡上村100公里的石桥镇欠屯村,洞上洞攀岩则成为了六盘水新一轮的网红打卡地。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攀岩,基地搞起来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悬崖还有这种用处。有了攀岩基地以后,我们山庄一下子就火爆起来。”欠屯村7组陈家坝峡谷崖山庄老板伏荣剑激动地说:“现在山庄效益很好,有时一天就能挣到上千元。”
    2018年,在盘州市推荐最佳攀岩目的地活动中,盘州市税务局选派驻石桥镇欠屯村第一书记王江书瞄准了眼前这个曾经制约村庄发展的悬崖峭壁,向朋友借来相机拍图片,撰写推荐稿,邀请六盘水市和盘州市攀岩、户外协会到村里考察……经过不断奔走,欠屯村终于获评盘州市“最佳攀岩目的地”称号。
    村里等着别人送小康、争要低保的人少了,像伏荣剑一样自主创业,抓住旅游机遇摆摊设点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农家乐、羊汤锅、烧烤等6家餐饮小食店,每年营业收入能有60余万元。
倾力扶智爱心助学结深情
    今年7月,作为六盘水市钟山区税务局选派在金盆乡羊场村的驻村轮战干部,王峰一心记挂着即将开学的“小二”,能否安心回到大学校园里继续读书。
    “小二”是羊场村永和3组已脱贫农户安正华的二儿子。2019年8月,长年和大儿子在外打工的安正华被查出患有胃癌后回乡治病。为照顾父亲,大儿子也放弃了工作回到家乡,家里断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当时正在贵州财经大学读大二的“小二”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准备辍学回家。
    “好不容易走出山里去读书,决不能轻易放弃,有什么困难,王叔叔一定帮你解决。”在得知消息后,王峰急忙赶往安家,将自己身上所带的1000余元现金紧紧塞到孩子手中。
    为解决“小二”的学费、生活费困难,王峰多番奔走打听,最终帮助解决了他每年9000元的学费、每月400元的生活费,再加上王峰自掏腰包每年2000元的助学支持,总算能让“小二”安心返校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