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新活力

安顺市税务局多举措助力“六稳”“六保”

作者: ■杨成刚

    今年自疫情发生以来,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贵州省安顺市税务局以围绕税收主责主业为中心,以落实落细纾困惠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重点,以护航市场主体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为企业纾难解困,推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截至目前,安顺市税务机关共与7家银行签约,提供税银互动信贷产品7种,为300余户企业提供“税银贷”2.09亿元。
    瞄准减税降费“靶向杆”
    激发市场“新活力”
    精准施策,重点行业人群辅导到位。依托大数据,线上根据申报数据、开票情况、税款缴纳等数据及时掌握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制定《运用大数据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复销分析工作方案》明确操作规程。选派240余名联络员及时为小微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帮助全市1.8万户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强化扶持,助力小店经济复苏到位。全市税务系统上下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部门协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护航小店经济发展。在走访中了解安顺学院大学生众创空间存在缺乏社会力量参与、“高原颂”省级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流动资金短缺等问题,充分用好大数据上下游关联产销渠道及信贷融资予以解决。目前为重点群体行业共处理问题26个。
    决胜脱贫,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到位。聚焦助力稳产稳供促进保粮食安全,组织62支税费宣传队分赴脱贫一线,为全市199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逐项解读涉农优惠政策等常见事项,保障合作社工作人员熟悉政策。同时公布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纪检监督等专线电话,规范运行和聚力做强合作社。
    打牢征收管理“标准杆”
    创新监控“新驱动”
    税收管理模式更“新”。推行“信用评价+监控预警+风险应对”的全流程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第三方共享、金税三期系统及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等,加大信息管税力度、优化实名办税程序。深入推进税收征管质量5C监控评价制度,推动税收管理模式从传统事后税收风险管理转变为“税企互动”的全流程动态风险防控。
    依法治税力度更“劲”。积极开展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2020年清理废止税收规范性文件2件。同时,在全市税务机关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积极协调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完善疫情期间“风险治税方案”,保证税法主体地位。
    风险管税制度更“全”。市县两级一体推进“风险管税”制度,逐步建立以房产税、契税、土地使用税等财产税为主线的税收风险模型,实时监控企业虚开发票风险,核实欠缴少缴税款,采取相应欠税清缴措施。
    立足便捷办税“进度杆”
    打造减负“新动能”
    快速,办税时间再“压缩”。梳理“放管服”改革的37个事项、181条任务实施清单式管理,责任到人。深入推进“多证合一”,进一步压缩企业首次办证、申领发票时间,确保全市企业首次申领发票时间缩短到0.5天、登记时间缩短到1天以内。
    便捷,办税渠道再“全能”。制定年度权责清单及涉税资料清单,精简资料报送,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及“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办理、一窗出件”改革。深化拓展“网上办税”服务,基本形成以大数据云平台为支撑、电子税务局为核心的税收信息化体系,网上办税率达94.87%,满足纳税人多元化办税需求。
    高效,办税措施再“拓围”。进一步扩大企业简易注销即办范围,对受疫情影响的未办理过涉税事宜的企业分类型、分种类及时出具清税文书直接设置停业状态或建立“承诺制”容缺办理,简化停业注销程序,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针对疫情影响不能纳税申报以及确有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延期申报或延期缴纳税款。2020年前三季度共办理延期申报99户,批准延期缴纳税款164户,涉及金额11627.18万元。
    着眼营商环境“最优杆”
    构建服务“新格局”
    常态化推进便民办税。全面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深化“税邮合作”,推行发票“网上申领+免费寄递”,是贵州省首家免费申领发票的单位。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线上申领,免费寄递发票77万余份,占用票纳税人总数的90%以上。为纳税人提供线上网页版、客户端,掌上移动APP以及第三方涉税合作平台等丰富的办税渠道,新增设47台“自助办税终端”,确保服务“不打烊”。
    打造综合化税宣体系。厚植宣传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内外联动、高效协同、一体推进”的税收宣传新格局,创新推出“安顺市民营经济纳税人之家”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税收知识有奖答题活动。编印发放《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税费优惠政策》1.3万份。实施“一企一案一策”,量身定制“税情告知书”,利用金税委员送政策、解难题、助复工、帮复产活动,建立“一行业一转班、一企业一专员”机制,跟踪服务辖区企业,为企纾困解难。强化税银合作,推进“银税互动”,引导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资本”,享受纳税红利,从本质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