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芯片投资热降温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 ■何翠云

    近日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前些年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领域存在着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包括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出现过重复建设,目前芯片制造等行业也出现了盲目投资和烂尾项目,前一阶段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的投资也被曝出造成巨大的损失,需要规划和加强监督。
    最近,针对芯片产业盲目投资、项目烂尾等问题,坊间舆论批评声鹤起,诸如:“形势越严峻,越要集中一切可用的力量,越要杜绝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弯道超车的前提是遵从行业发展规律”“芯片研发不能一哄而上”“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等等。
    华为被芯片问题卡脖子,芯片国产替代呼声日隆。但芯片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发展即需应用科研的支撑,更依赖基础科研的支撑,还受制于产业集群发展与实际市场供求的制约,更需要时间的沉淀,特别是芯片产业的高端,更是整个国家科学发展与研究的实力的显现。因此,芯片国产化替代,并非一朝一夕。
    芯片,作为一种微型电子集成电路,其对材料、工艺、还有制造机械等要求甚高,相比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科研与基础研究现状来说,我国芯片产业还处于学习与借鉴、吸收利用与改进阶段。
    近年来,芯片半导体项目投资热情高涨。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1日,全国已新设半导体企业7021家,去年新设半导体企业超过一万家。各种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园纷纷建立,当前全国已有十余省市制定了集成电路产业规划、行动计划与相关目标,如上述地区产业目标总额已超过1.4万亿元,而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整体收入为7562.3亿元。这种建设规划与扩张目标,显然难以摆脱低层次重复建设之名,多被批为盲目建设。
    但过多的批评并无益于实践与创新。当然对于以项目圈钱的行为须追究责任并绳之以法,但是对于盲目的投资冲动还需多加引导,予以理性与包容,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以区别以待。或许对于在高新技术上追赶的国家来说,低层次重复建设,实属无奈之举,更是必经之路。
    芯片研发与芯片产业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不可能“各地全面开花”。因此,对于当前各地芯片产业投资热,更需要的是相应的顶层战略规划与引导,不是一味批评或一棍子打死;当然更须分清楚借项目圈钱圈地与真干事的区别,只有有效制止“投机圈钱高收益”的行为,才可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健康的产业。当前各地芯片产业投资热,即有“虚热”,也可能存在“假热”,这即需要智慧理性,更需要战略引导。
    对于芯片国产化替代,日本早已有了可借鉴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日本出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集合了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五家公司,政府同时出面协调,在光刻、大尺寸晶圆、存储芯片等领域集中攻关;其结果是,1980年到1986年日本企业的半导体市场占有率由26%上升到45%,美国企业半导体市场份额由61%下降至43%。可见,从芯片产业长远发展来说,国家顶层战略引导仍然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当然战略先行,并不意味着政府驱动,政府驱动常常伴随着投资冲动;战略先行,市场驱动,即避免了投资的盲目,又带来市场高效。
    目前我国光电芯片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核心企业如三伏光电等在相关技术研究与工艺生产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手机、电脑等高端芯片上却难以自立自给。事实上,芯片产业高端,如高纯度的材料、高新工艺与高技术含量精密制造机械等,本质上还是一个国家基础科学与应用科研等科技素质与教育水平的反映。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或许是解决芯片产业等高端科技行业滞后的根本之策。
    目前我国芯片进口额已超石油,如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宗进口商品。芯片国产替代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对于当前芯片产业投资热,还需加强战略引导并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