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2万农户脱贫 解决1000名贫困户就业
上海民企打造援疆全产业链模式
作者:
■通讯员龚尚廉本报记者杨联民
在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长艳办公室里有一幅特殊的挂画,那是10年前她直飞新疆喀什的001号登机牌,也就是那一天,任长艳的援疆事业拉开了帷幕。任长艳说:“之所以把当年的登机牌装裱起来,就是想经常提醒自己要牢记使命担当。”一转眼就10年了,作为上海市一家重点援疆民营企业,专注产业扶贫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企业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选为“扶贫龙头企业”等。同时,大儿子郑金龙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也成了对口喀什地区产业扶贫事业的“接班人”和顶梁柱。
以产业扶贫根除贫困
据悉,10年前任长艳跟随上海援疆考察团来到新疆喀什,经过考察,她真切地感到:新疆农产品优质、丰富,要想帮助新疆人民走上富裕路,就要在当地建立和形成稳定的产业链,让当地产品走出去。凭着多年的经验,任长艳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全产业链模式。
在当年同赴新疆的考察团里,闽龙实业是首个援疆落户的企业。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家、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几乎每个月都要飞新疆,清晨上飞机,下午经停乌鲁木齐再转喀什下,还要在戈壁滩上乘车颠簸近5个小时,晚上才能到达位于泽普县的工厂。如果遇到沙尘暴极端天气,车子走走停停,有时要凌晨才能到达目的地。令她欣慰的是儿子郑金龙的加入。母子俩始终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亲力亲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立了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厂。先后打造国家级红枣种植示范基地1200亩,吸纳当地员工200多人。每年签约种植农户2500余户,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产品销往全国5000多家超市卖场和电商平台。工厂所在地喀什泽普县2018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产业扶贫实实在在帮助泽普县人民实现了脱贫。
以精深加工提升质量
新疆的干果、水果品质超群,品种丰富,可由于保鲜难、储存难、向内地运输时间长等因素,经济价值和品质很难发挥最大效益。为突破这一瓶颈,任长艳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深入消费集中的城市餐馆商店,全面了解国内、国际市场对鲜果加工需求和最新科技手段,在新疆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食品冻干技术设备。这一工艺既解决了大量鲜果不能及时出售、储存难的问题,又丰富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开了当地鲜果精深加工先河,实现了贫困地区初级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飞跃。
2019年,上海援疆总指挥部为喀什引进了藜麦种植,任长艳得知藜麦丰收后加工有困难时,又主动对接,科学研发。他们克服疫情影响,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从生产功能设计、设备设施定制、产品研发、设备调试、试机生产、人员招聘、管理人员培训等完成了藜麦深加工投产,主要以藜麦碾磨、藜麦能量棒、藜麦代餐粉深加工及休闲炒货精加工,如今,通过进一步健全产品研发、农户及合作社原料收购、深加工及销售等,产品逐步形成干果类、炒货类、花茶类和FD冻干类深加工等近百余种产品。
让新疆特产走遍天下
目前,在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关心下,新疆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10年对口新疆的扶贫扶智路上,任长艳母子俩清楚地体会到,要想帮助新疆人民走上持续幸福的生活道路,不能长久依靠对口帮扶,必须帮助他们练就一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硬本领。为解决农产品高产的问题,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定向种植采收合作协议,农户按公司要求种植农产品,确保在质量符合标准的条件下,引领当地农产品种植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带动更多农户提高种植水平、提高收入。为解决深加工的问题,企业引进国际高端先进设备,多处建厂扩大生产。同时,还加强员工培训学习推广技术,研发适合国内外市场的新产品。为解决销售问题,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产品送上了国内外各大网上销售平台,各地商场、超市。公司还积极参加2019年启动的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指尖上的消费扶贫”线上云销售活动,让新疆的优质农产品以市场商品身份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让新疆的特产更好地走出国门,任长艳和儿子郑金龙专注于小峰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经营。公司对标国际标准和市场需求,结合国内消费群体,引进设备、引进人才,不断打造新的标准,开发新的产品。其中巴旦木、核桃油已经走出了国门,由郑金龙主持新研发的藜麦能量棒、藜麦代餐粉一上市就受到了各界的欢迎,订单不断。
10年来,任长艳带领儿子扎根南疆,始终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先后投资1.2亿元在泽普县和莎车县创建三家工厂,解决贫困户就业近1000人,季节性用工1000多人,收购特产带动近2万农户脱贫,与20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结对扶贫。她们母子俩以上海民营企业家特有的家国情怀,不竭的创新创业激情为新疆喀什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默默地做着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