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分享“蚂蚁”上市资本盛宴

全力以赴备战“打新” 后市操作或现分歧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从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IPO申请,到如今正式定价,蚂蚁集团仅用时63天。
    8月25日,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的科创板上市申请。8月30日,蚂蚁集团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9月18日,蚂蚁集团上会,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最终给出同意蚂蚁集团发行上市的审议结果。10月21日,证监会同意蚂蚁集团IPO。
    10月26日,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每股定价68.8元,于10月29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预计将于11月5日A+H两地同步上市。
    10月26日晚,蚂蚁集团发布了上市发行的公告,认购市场随即火爆,其在港IPO的国际发售部分仅在1个小时后,就已经被超额认购,3小时后,认购金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不乏10亿美元级别大单。
    记者了解到,针对蚂蚁集团上市,机构投资者均已做好“打新”准备。而对于蚂蚁集团上市后的操作,不同机构之间分歧较大:有机构选择上市开板后“落袋为安”,也有机构认为蚂蚁集团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坚定持有。
    而对于蚂蚁集团此次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多位采访对象表示,短期“抽血”,长期有利于促成更多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蚂蚁集团认购火爆
    据蚂蚁集团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显示,公司将A、H股的发行价格分别定为68.80元/股和80.00港元/股。并分别在科创板、港交所发行均约为16.7亿股的新股。按此测算,蚂蚁集团总市值将达2.1万亿元。
    市场观点普遍认为,作为去年净利润超百亿、增速超20倍、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其体量更像是“大象”。而这,便成了蚂蚁集团一经申购便吸引了众多资金的主要原因。
    而不少金融机构更是明确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会参与蚂蚁集团“打新”。对当前蚂蚁定价是否合理的争议,决定着机构投资者对蚂蚁集团上市后的态度。有机构认为蚂蚁集团当前估值“很便宜”。而也有部分机构则持谨慎态度。
    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估值问题,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韩歆毅在27日参加路演时表示,蚂蚁集团已与境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他们普遍认可公司持续增长前景和长期投资价值,认为目前的定价水平合理。
    获配金额超900亿元
    根据蚂蚁集团公布的战略投资者名单和缴款金额情况,共有29家机构及公司获得13.4亿股的战略配售,合计获配金额(不含佣金)919.56亿元。
    其中,阿里旗下的天猫获配最多,达7.3亿股,金额为502.24亿元;全国社保基金合计获配约1亿股,金额为68.88亿元。此外,还有建银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中油资产、招商局、中国人寿财险、中国人保、淡马锡等机构。
    而从5只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基金获配情况来看,鹏华创新未来18个月获配数量最高,共获配1743.15万股,获配金额为11.99亿元;中欧创新未来18个月、易方达创新未来18个月则分别获配1742.44万股、1740.23万股,获配金额分别为约11.99亿元、11.97亿元;华夏创新未来18个月、汇添富创新未来18个月则分别获配1739.59万股、1736.22万股,获配金额分别为11.97亿元、11.95亿元。
    相比之下,蚂蚁集团机构网下报价之争就显得格外激烈。最终,连高盛国际、高盛集团这样的QFII机构竟然因报价失准而被剔除,其网下报价为69.00元/股,各拟申报3000万股。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大摩、小摩等国际巨头。
    据蚂蚁集团网下整体申报情况表明,参与网下报价的配售对象超过了7000个,机构为此展开了白热化的较量。可以说,机构网下获配除了报价要精准以外,甚至还要拼手速。
    有望为A股带来长线资金
    除了吸引“场外”资金,记者还注意到,蚂蚁集团对A股或也有一定的吸金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自蚂蚁集团10月21日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意向书》以来,沪深两市的成交额持续低迷。如在10月21日的成交额尚为7060.91亿元,而接下来的三个交易日则在6300亿元-6800亿元区间,其中最新的成交额数据是6334.01亿元。
    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蚂蚁集团短期会对A股形成一定的吸金效应,但仅局限于其上市之前的这段时间。随着蚂蚁集团上市之后,其对A股的影响就会慢慢削弱。并且长期来看,由于蚂蚁集团创造利润的增长是非常确定的,其上市有利于A股资金转向价值投资,引导社保、养老金等长期的资金加速入市,也有利于国际的资金加大对A股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