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管理年”第一阶段活动即将开启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为期3年的“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第一阶段即将于12月份启动。活动旨在加强民营医院依法执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民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医疗安全,进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民营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由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通知》中,“民营医院”“依法执业”“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医疗安全”“长效机制”作为这次活动的关键词,格外引人瞩目。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专家表示,期待民营医院实现质的提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来更大发展。
    业内专家乃至社会办医界普遍对此次活动抱有较高期待值,这要从当前社会办医的现状和转型说起。
    《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9)》作为民营医院蓝皮书,这样描述当前社会办医的转型之路:“无论是公立医疗机构,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在国家卫生服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医疗保障的政策工具日益丰富,医疗卫生行业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绩效的考评也日益完善,对于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规范的服务和医疗行为是最为基本的要求。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必然要向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
    在这部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等单位组织策划的报告中,“医疗服务体系”“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成为关键词。
    而报告中出现的另一敏感词汇“野蛮生长”,能否在转型中得以克服、摒弃?这是全行业正面临的严肃课题,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报告这样描述民营医院近年来的生长状况:“对应公立医院的增长量,民营医院的增长量和投资资金的增长量远超公立医院,同时,民营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的增长速度均维持在15%左右。但当前阶段,民营医疗机构存在诸多发展瓶颈。”
    权威部门的统计对此给出了诠释。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医院总数量3.5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3万个。据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统计,民营医院数量占比约为66%,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统计的比例为70%,二者已十分接近。然而,我国民营医院所提供的服务量占比仍不足20%。这意味着,社会办医蓬勃发展的同时,质量没有成正比的提升,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等问题。巨大的潜能还没能释放出来,因而远未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品质生活的需求。
    突出的矛盾,构成了“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出台的背景,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负责人形容其为“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恰到好处”。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大健康产业将发展成为能够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囊括在内的支柱性产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伴随民营医院数量的高速增长,一些行业内部的危机和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缺乏有效治理,导致无序竞争加剧;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野蛮生长和违法违纪现象或将大量出现,甚至市场失灵,劣币驱除良币……
    遵纪守法一定吃亏,坑蒙拐骗却能苟活,这种现象如果出现,将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道而驰。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说:“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只有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效能,才能让民营医院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当市场调控的边界被超越时,以政府政策为指引,进行有力的行政干预,同时动员全行业力量进行全面彻底的治理,让竞争回归理性和有序,切实保护诚实经营者,势在必行。
    国家卫健委政策研究室此前表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有望突破8万亿元的产业规模目标。大健康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经济的发动机、稳定器,对于启动国内循环,拉动内需非常重要。而大健康产业的关键核心就在于医疗服务。因为公立医院定位于提供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所以市场化的医疗服务,只能来自于社会办医。只有实现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才能对整个大健康产业产生推动作用。
    在“十四五”即将开局之际,推出“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这将是为行业制定清晰规则,培育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未来3至5年,将是英杰辈出的时代。优秀的民营医院将脱颖而出——得到资本的青睐,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与公立医院比肩,“荣升”大健康产业主力军。良币为王的时代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