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从景:老将出征武汉的64天
作者:
■本报记者牛畅
“现在喘得厉害吗?嘴唇怎么样了?”镜头里,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医生就像问诊普通病人一样,摘下患者的的口罩,观察病情是否好转。而这一刻记录下的,正是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徐从景与新冠肺炎病毒面对面的一个小片段。
驰援武汉,徐从景无数次摘下病人口罩,无数次与高危病毒零距离。64天,救治近200人,徐从景却说:“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上班而已。”
在淮南,徐从景的抗疫工作早已开始。1月27日上午,徐从景在发热门诊接诊了几位病人,还给集团医务人员做了新冠肺炎防治指南的培训,突然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
徐从景来不及跟家里多商量,主动请缨前往一线,当天下午2点半便加入医疗队,出征武汉。
其实春节过后还有几个月,徐从景就要退休了。“做了一辈子医生,我这三十多年呼吸内科的临床经验,不正好能用在这关键时刻吗?”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
徐从景来到武汉泰康医院,发现这家民营医院原有的呼吸科力量较为薄弱,防护物资紧缺,防护条件有限,重症病人大都分散在各个病区。徐从景作为专家组成员,承担了医院4个新冠肺炎收治病区的病人会诊工作。从会诊、问诊,细到查房,徐从景每个环节都不敢懈怠。“面对这么多病人,我们很担心漏诊和误诊,千万不能大意。”徐从景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说,每次查房,他都将写满病情的一张纸塞在鞋套里带进去,一一核对。
就在徐从景的一天筛查中,一位症状异常的病患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位病人已经被收治在新冠肺炎病区,但是经过治疗后病情没有变化。“这是与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不符的,当时我第一反应可能是误诊,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徐从景赶紧和同事仔细研究了病历的影像学特征,了解病人病史,还是认为不符合新冠肺炎的表现,最后确诊为肺结核。
“确认核酸检测呈阴性,我们火速把这位肺结核病人转移出新冠肺炎病区。”徐从景回忆道,就是这样,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充满未知,更承载着风险。但不论是民营还是公立医院的医生,那一刻,大家齐聚武汉都是肩并肩的战友,只为攻克病毒,挽救更多的人。
花甲之年的徐从景,其实是安徽医疗战队中最年长的一位医生。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他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连日无休,勒着紧紧的口罩,长时间闷在呼吸困难的防护服里,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扎实,时不时还会鼓励年轻医生,但从未提及自己的院长身份。在大家眼中,这是位可亲可近的前辈和老师。后来身边人才慢慢知道,这位总是主动揽下各种苦活的老医师,其实还是民营医院德高望重的老院长。
吃苦耐劳的老院长,治愈了一批批武汉的患者,精湛的医术也获得了当地同行的肯定。面对不少热情的“粉丝”,徐从景在抗疫之余还促成了皖鄂医疗业务交流,开展临时讲座,将自己三十多年的从医心得与经验分享给大家。
结束了64天的征程,徐从景带着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果”回来了。“我们一步步摸索,不断完善对这种新病毒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对于提升淮南的医疗水平也很有帮助。”驰援武汉,徐从景也惦记着家乡的抗疫工作。在救治每个病人的过程中,他一直留心反思和记录诊断、治疗的经验。回到淮南,他便尽快参加了淮南市呼吸病学会的交流会,与当地各大医院的呼吸科主任和医生探讨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预后指标等问题。
“2020年3月31日,将成为我毕生难忘的一天。”徐从景回忆起坐在缓缓行驶的大巴车上,与武汉这座城市告别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看着车窗外夹道列队欢送医疗队的武汉人民,还有路上停下脚步的行人,阳台上挥手的孩子,徐从景的脑海里闪过这64天里许多令自己动容的瞬间,还有行医三十多个年头里的一幕又一幕。
从武汉归来,徐从景被聘为淮南东方医院集团呼吸内科首席专家。这位老将的行医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