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朝着两个循环转型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市场规模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领域、不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所占的份额是否都有一样的特点?则需要具体而论。
最近,如日中天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的股价一路下滑的奇观,就显现出了新能源汽车消费领域中外市场的差别,也向国人展示出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真正地位和份额。
今年以来,特斯拉股票以400%的涨幅,成为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新宠儿。但北京时间9月9日凌晨美股收盘时,特斯拉股价大跌逾21%,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度缩水约800亿美元。9月以来,特斯拉股价更是从502美元跌至330美元,跌幅超过33%。“涨得快,跌得更快。”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如此形容近日特斯拉股价走下神坛。
据对冲基金PGIM策略分析师Nathan Sheets分析,造成特斯拉的“过山车”行情,一是沽空基金大佬们知道散户买涨套利潮退后,特斯拉股价终将回归合理估值;二是尽管中国市场量产令特斯拉业绩加速成长,但中国市场销量不到特斯拉全球销量的20%,在欧美国家疫情持续与经济停摆的压力下,特斯拉依然面临极大的订单增长与产能交付压力;三是特斯拉的业务模式与传统汽车厂家相差无几,都是靠卖车及售后服务获利(其高科技应用并没有带来全新的业务收入),因此刻意给特斯拉扣上“高科技”光环触发股价飙涨,只能创造更大的估值泡沫。
笔者首先要说的是上述分析中的第二条,即“中国市场销量不到特斯拉全球销量的20%”这一信息。这个信息之所以引起笔者关注,是因为国内许多媒体对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重要性的描述似乎与之不甚对称。近来,在国内媒体间普遍流行着“中国市场救了特斯拉”的说法,理由是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共销售了50300辆新车,同比暴涨了130%,但在西欧等18个国家则相反,销量累计同比下滑了18%。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鹤立鸡群。这也容易给人造成中国市场是特斯拉的顶梁柱的感觉。
但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一骑绝尘,并不等于中国市场是特斯拉销售版图上的定海神针。如果中国市场销量不到特斯拉全球销量的20%的说法属实的话,“中国市场救了特斯拉”的说法就明显有些夸张了。的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以后,特斯拉在其美国本土的生产陷入困顿,在欧洲的工厂也进展迟滞,而上海工厂的生产则蒸蒸日上,但上海工厂毕竟只是特斯拉全球五个工厂之一。至于销量,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如果去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在当年卖完而转入今年销售,销量仍有可能与产量下滑趋势相反。何况销量这个概念,既有可能是销售汽车的台数,也有可能是指销售总金额。如果是指销售金额的话,那20%的说法就更有可能。因为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汽车绝大多数是价格在30万元左右的国产model3型号,但其在欧美市场销售的是其他高档次型号,价格折合人民币有的高达20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400万元以上。
从特斯拉在中外市场的表现来看,中国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市场对不同商品的消化能力是不一样的。由于受购买力的限制,在高档次、高价值商品领域,中国的消费份额可能要比低价值产品要低,而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份额可能要高一些,甚至有可能构成中国消费能力的主体。
美国的沽空基金大佬们是否最近才知道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份额没有达到他们以前的想象,于是抛售已经“高处不胜寒”的特斯拉的股票?这个我们不知,但我们现在知道了,国内媒体此前对特斯拉的说法,已经给人造成错觉了。仅仅靠特斯拉在上海的一家工厂,中国市场还不能使特斯拉永远扮演科技股的神话。华尔街的大佬是否看走了眼,我们且不管它,但这件事倒是提醒我们对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的有机协调,需要知己知彼,如此方能百战不殆。
不错,与欧美经济被新冠肺炎疫情所困相反,我国经济率先反弹的情景可谓一枝独秀。特斯拉也只有在中国才能沐浴春风。但我们也不要想当然,国内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是两个领域,对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要对各类消费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制定对应的消费政策、生产政策等。当前由于国际经济萧条,以往的外向型产能要回到国内市场找销路,这就更有必要研究国内市场的特点。当然,国内市场也不是什么都比发达国家落后,比如消费力。此外还有技术质量等因素。实际上,在某些领域,比如移动通讯等,国际市场的标准已经落后于国内了,转型企业要及时跟上这个行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