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中》一文在社交媒体刷屏。9日凌晨,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声,提出将发布“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用户选择功能以及对优秀外卖员的鼓励机制;9日晚,另一外卖平台巨头美团外卖发布声明,表示将更好优化系统,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同时改进骑手奖励模式,让骑手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获得更实际的回报。这几则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外卖骑手生存状况和外卖平台规则的讨论,编辑特选刊两篇评论,供读者分享。
截止到笔者撰写本文之时,“差评阴影下的外卖员”等相关话题仍在微博热搜榜单前列,这一看似是外卖行业的内部问题缘何能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以下两组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艾瑞咨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餐饮外卖产业规模为6536亿元,同比增长39.3%;我国外卖消费者规模约4.6亿人,同比增长12.7%,在9亿网民中的占比约为50.7%。与外卖行业亮眼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卖骑手似乎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据报道,2017年上半年,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一名外卖骑手伤亡;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事故196件,伤亡155人次,平均每天都有1个骑手因违法伤亡。
表面来看,企业重视成本、效率和盈利,借助算法让外卖配送更加高效智能;消费者追求用户体验,想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外卖骑手为了多赚钱养家,多接单,似乎都无可厚非。那么“骑手困境”是谁之过,又有谁要为此买单?
首先,“骑手困境”无疑与平台系统算法不断压缩配送时间直接相关。每一个外卖订单的背后都是系统算法在瞬时进行预测、调度和决策,这个过程是机械式、精密的,但再精密的算法也难以把复杂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要素全部考虑进去。在这套精密的算法驱动下,骑手疲于“用超速挽回超时”无疑是一种错位。系统算法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在追求极致效率之下,技术优化却让人成为算法系统的奴役,人的情绪、尊严和安全被忽视,这未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
其次,外卖平台绩效评价体系也有失公允。目前,外卖配送主要涉及外卖平台、骑手、合作商家和消费者四方,在行业链条上,骑手配送仅是其中一环,超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然而外卖骑手绩效考核指标却日趋严格,一旦超时或出现投诉采取“一票否决”,动辄罚款、封号。如此单方面将责任归咎于外卖骑手这一弱势群体承担,显然有失公平。
第三,目前,外卖骑手包括“专送”和“众包”两种,前者是隶属于配送站的全职骑手,而后者是兼职骑手。无论是平台将派送业务承包给外包公司,还是将劳动关系转给配送站,其实都是平台对于自身责任的一种巧妙转嫁。而这种模糊的劳动隶属关系,也导致骑手在遭遇意外时常常陷入维权难、无保障的窘境。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9年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如何改善骑手的工作条件,维护其合法权益,攸关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并不是一件小事。事件发酵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多是媒体、外卖平台和消费者参与讨论,作为主角的外卖员似乎在这一过程中又失声了,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对此,笔者认为,目前两大外卖平台的回应是及时的,虽然部分措施目前看来可能效果并不理想,但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倾听社会呼声、从善如流的表现,值得肯定。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其在自身商业利益和外卖骑手合理权益以及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规则和制度设计上多一些人文关怀。如在优化系统算法方面,可以在派单时给予外卖骑手一定的灵活缓冲时间,在配送路线调配上更加精细化;设置类似股市熔断机制的合理阈值,建立骑手单位时间内配送外卖数量的合理标准。如在绩效评价方面,可以开放外卖骑手合理申诉渠道,对商家出餐不及时、恶劣天气、交通意外、遭遇门禁等特殊情况对骑手免责。此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可以考虑引导平台企业形成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保障骑手权益的行业公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另外,消费者也要给骑手多一点包容和体谅。
在互联网时代,对“快”的追求似乎已融入基因之中。但这个“快”不能以牺牲外卖骑手群体的生命和安全为代价,这既不是技术发展的初衷,也为我们的社会所不容。针对“骑手困境”,唯有各方相向而行,标本兼治,才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