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的回应,是把包袱全部甩给了消费者。
单从回应来看,确实有推责的嫌疑。但是,平台的压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互联网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快”字——快点、快买、快送、快收、快用。如果没有“快”字当头,就算价格有优势,也很难拥有太多的用户。毕竟,互联网消费也存在自身弱点,那就是体验性不强、直观度不够,不像实体店消费,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消费的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正是因为有了“快”字打基础,才让众多消费者放弃了“体验”和“感受”。如果互联网经济的“快”字没有了,优势也就基本无从谈起。
而“快”的背后,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对外卖平台来说,安全自然是第一位。如果为了“快”,不顾外卖小哥的安全,也不顾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快”从起步开始,就带了“原罪”。
于是,在外卖小哥与平台之间、平台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外卖小哥之间就出现了多重矛盾,且矛盾的焦点都集中于“快”字。
应当说,主要是平台和小哥,平台是主要责任者,小哥是责任的实施者,消费者是责任的被动催促者。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一份外卖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消费者是依据平台确定的时间评价外卖小哥的运送效率。只要平台把送餐时间定得合理,消费者并没有什么太多想法,也提不出什么要求。
对于平台为何会给外卖小哥的送餐时间施加强压,这主要源自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想争夺外卖市场,想占有更多流量和空间。因此,把送餐的时间越压越短。最终,就变成了生命竞争、生命赛跑。
由于平台给了外卖小哥时间上的奖惩——时间短、完成得好的收入高、奖金高,因此,安全也就在收入与奖金面前让步。慢慢地,那个本不需要延长的“5分钟”,被平台全部“吃”进去。等待外卖小哥的,就是生命安全的红灯不时跳动。即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会为了多接单,等待更多的“顺风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留下了安全风险最大化。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消费者的行为过于挑剔,对外卖小哥的送餐时间算得太精确,也导致外卖小哥不得不为了减少负面评价而狂奔。从客观上讲,消费者的挑剔行为是被平台养成的。如果不是平台之间的竞争,把送餐时间压到极致,消费者也不会如此挑剔。
从主观上讲,少数消费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宽容心态,过度在乎自己的感受,太把那一两分钟当回事。因此,也就促使外卖小哥无法行走在安全通道上。如果要排责任大小的话,平台当然责任最大,外卖小哥责任排在第二位,消费者也难逃一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