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王兴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并在之后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
    原重庆市市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的黄奇帆在其新作《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散见于书中各处的“实践”。
    “实践”之一,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地票交易试点,探索耕地保护与城乡建设用地保障之间的平衡。简而言之,农户在住有所居的前提下自愿申请复垦,复垦形成的指标变成了地票,在土地交易所进行“招拍挂”出让。“如果开发商购买了1000亩地票,就可以在城乡结合部征用1000亩土地,这样就实现了农村减少1000亩建设用地、增加1000亩的耕地,城市相应增加了1000亩的建设用地、征用了1000亩耕地,整体上实现了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十余年来,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分别从地票交易中累计获得了近400亿元和150亿元的收益,同时消除了大量的集体资产“空壳村”,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实践”之二,产业链式招商、补短板式招商,让企业愿意来、不愿走。内陆地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电子产业更倾向于在沿海地区布局。通过构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将相关企业一并招商,成功地为重庆吸引了3000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为将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吸引到重庆。2018年时,京东方70多亿元的利润中重庆项目公司贡献了30多亿。其股票价格,也由发行时的每股2元涨到了最高时的每股6元。重庆企业在其股价为4.5元时将100亿股卖出,收回了200亿,并将赚到的250亿继续投资京东方,支持京东方新产品的开发。这两个例子体现了重庆市政府在招商方面的智慧,既达到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满足了招商企业所需、实现了与招商企业的良性循环。
    “实践”之三,守底线、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合规企业良性发展。2013年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把P2P作为新生事物予以支持,但黄奇帆作出了“在重庆市绝不允许注册一家P2P公司,也绝不允许外地批准的P2P机构跑来重庆开公司”的指示。2015年全国P2P机构的坏账达几千亿元,但重庆从体制上避免了该问题。与此同时,黄奇帆对符合国家规章的阿里小贷给予了支持,“互联网贷款公司只要不做P2P业务,而是利用互联网产业链的场景,获取企业信用信息,以自有资本金和规范的融资资金对客户提供贷款,重庆市就能批准”。阿里小贷在重庆注册并发展起来,其后也遇到了ABS循环过快、杠杆过高的问题。通过限定ABS周转次数不超过四次、限制杠杆比在10倍左右和要求贷款公司将资本金由30多亿元增加到300亿元等方式,解决了高杠杆风险,为重庆地区增加了几百亿元金融企业资本金,也使企业得以恢复运转。除阿里小贷外,重庆还吸引了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小贷公司到重庆注册。据统计,目前中国互联网小贷(不包括P2P)贷款余额有1万多亿元,重庆注册的小贷公司形成的余额近5000亿元,约占全国互联网小贷余额的50%。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它有对历史的梳理,有对政策的解读、思考和展望,还有从实践中总结的有益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宏观经济杠杆率过高、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出现失衡、国有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黄奇帆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