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兴学”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作者:
■徐志南本报记者俞凤琼陈嘉庚小传
爱国华侨企业家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始终对国家统一念念不忘。毛泽东称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014年,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对“嘉庚精神”作出了精辟阐述,这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中还是第一次。近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希望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时,又提及了抗战时期的陈嘉庚。
陈嘉庚,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20岁,回乡完婚,并出资2000元在集美建立惕斋学塾。1904年,由于父亲企业破产,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并套种橡胶成功,创业有成。1907年,他代父还债,在华侨社会中赢得信誉。而后,陈嘉庚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米业、航运业等多个行业,于1925年前后事业达到鼎盛。
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熏染下,陈嘉庚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从物质上支援辛亥革命以及福建省财政。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亲任主席。次年10月,他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推举为主席。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陈嘉庚虽富有,但一生简朴,把钱财都用于兴办教育和支援抗战。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中国很多作战物资都靠滇缅公路运输,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关键时刻,时任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振臂一呼,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通告,毅然率领3200余名南侨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归国抗战。史料记载,在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及其他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其中,南侨机工运载抗战物资45万多吨,平均每天400吨。1000多名南侨机工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奉献给了这条抗战生命线。
被毛泽东评价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一生心系故乡。他认为振兴工商业之目的在报国,而报国之关键在提倡教育,因此“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学校以及著名的厦门大学。1919年6月,陈嘉庚把家中积存的400万元全部拿出来,创办厦门大学,决心把厦大办成中国的“南方一强”。
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每年的办学经费达百万之巨,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尚可运转无忧,后来遇上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也未现转机,出现资不抵债。英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却立即遭到他的断然拒绝。陈嘉庚态度坚决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由此,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声名,遂在海内外华人之中广为流传。
自厦大开办以来,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据统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1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直至1937年春,陈嘉庚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大献给政府。
1949年新中国诞生,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生活在梦寐以求的社会主义祖国,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内心的喜悦与兴奋是难以形容的。正如他1955年旅行全国所得的结论:“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陈嘉庚对国家大政和家乡建设提出许多具有卓见的建议,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其中尤以鹰厦铁路和厦门海堤的建设方案最为人们所熟知。他是党的真正诤友,在国家事务方面如有不同意见,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激动地说:“知我者党也!”
陈嘉庚恪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生活朴素,自奉菲薄,居旧室,自定伙食标准每日不超过五角。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临终他把遗产300万元全部献给国家。
为了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陈嘉庚名言
◆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
◆捐资一道,窃谓莫善于教育,复以平昔服膺社会主义,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
◆我既立志为社会服务,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若兼为儿孙计,则不能尽量为社会服务,此理至明,毋须多赘,俗语说针无两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