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实业救国”理想的张謇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陶辉张謇小传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40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贡献。
    南通20位知名企业家日前联名发出倡议书,表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积极响应南通市委全会号召,传承和弘扬张謇精神。
    倡议书指出,张謇精神有五个方面:一是秉承“士负国家之责”的家国情怀,专注实业做强企业;二是弘扬“独立开辟新路”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三是树牢“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重信守诺依法经营;四是坚守“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扛起责任回报社会;五是拓展“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视野,深耕本土放眼全球。
    在苏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謇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通过研究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张謇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1899年,一座拥有20400枚纱锭的近代化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建成。张謇根据《周易·系辞》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给纱厂取名“大生”。“大生”二字,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创办实业使张謇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在荣誉与财富面前,张謇没有改变自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与慈善事业。
    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张謇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心血。他兴办了诸多慈善公益事业,其慈善事业覆盖当地社会贫困阶层,形成近代较为完善的地方慈善体系,近代南通的慈善事业深深烙上张謇个人的印记。
    張謇主张“社会比之国家更为重要”,这是他慈善思想的根本,在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张謇的慈善思想吸收了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还加入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近代观念,使张謇的慈善事业与一般意义上的“善举”“义行”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謇的名字是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黄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对张謇所作贡献的最好评价。
    张謇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因而他的事业虽在南通,却放眼中国。
    张謇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的一位卓越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创办50多家企业、40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举,实施实业振兴、实业报国,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张謇名言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