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奶源者得天下” 不再是一句口号

牧业发展脱离阵痛期走向台前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近日,乳品企业对牧业企业的争夺乃至对其拥有的奶源的争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以前“得源头者得天下”只是一句口号的话,乳企现在更深刻地认识到源头的重要性。
    7月28日,中国圣牧发布公告称,蒙牛全资子附属公司以每股0.33港元的价格行使对中国圣牧约11.97亿股的认股权,中国圣牧确认已经在7月28日收到约3.95亿港元。交割后,蒙牛将合计持有中国圣牧约17.8%的股份,超过实际持股15.8%的中国圣牧董事长邵根伙,成为单一最大股东。8月2日,伊利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稳定原料奶供应,其全资子公司金港控股拟以约2.03亿港元的价格,认购中地乳业约4.33亿股。认购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中地乳业16.6%的已发行股本。伊利表示,本次投资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稳定原料奶供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公司长期发展和战略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蒙牛不仅收购了中国圣牧下游资产,还入主国内最大上游乳企现代牧业,战略投资了全产业链乳业公司富源牧业,并战略入股“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超曾公开表示,目前各大乳企充分看到奶源的重要性,或参股或独资,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自有奶源,从牧草饲料种植、奶牛饲养到乳制品加工,实施全产业链管理新模式,大有得奶源者得天下之势。
    7月5日晚间,国内最大的原奶生产商现代牧业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印证这一点。该预告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溢利不低于1.9亿元,同比增长不低于40%。在现代牧业之前,另一家原奶供应商中国圣牧于6月中旬也同样发布了盈利预期。在经历了两三年的业绩亏损后,龙头养殖企业已经走出低谷。
    此前,现代牧业与蒙牛结为战略伙伴关系,上下游协同。原奶为乳制品行业的核心要素,上游主要是原奶生产核心部门牧场的规模化、高科技化、高效化,下游主要是通过对原奶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拓宽产品品类,并不断升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现代牧业原奶在质量和产量两方面不断提高,2018年液奶业务再次盈利。公司专注打造原奶巨头形象,南北均衡发展巩固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将发展重心落回牧场业务,在挺过2016与2017年的转型阵痛期之后,成为国内牧场规模化标杆。从近几年的财务指标中可以看到现代牧业的经营状况也在不断改善,现金流持续转好,资本开支逐年递减。
    据记者了解,散户奶农面临多重困境,乳企希望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收购最优质的奶,散户奶农没有能力和上游乳企议价,出现高质量奶只能以低价出售的现状;散户奶农可替代性强,贡献原奶量少,乳企可以随时取消合约自己承担少量违约金而奶农迫于无奈只能卖牛转行。乳企大部分奶源供应来自规模化牧场,对于个体奶农乳企凭借市场优势地位压低收奶,奶农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的奶业》白皮书显示,过去几年,养殖亏损和环保关停导致大量存栏量较低的牧场退出。根据国家奶牛技术产业体系的统计,从2014-2018年底,荷斯坦奶牛存栏量由857万头下降到504万头,2019年中国的荷斯坦奶牛存栏量约470万头。我国奶牛存栏量逐年下降,近两年增速为负,2017年奶牛存栏量为1340.4万头。一方面是由于牧场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存栏量的下降伴随着单产的上升,我国牧场也正在向规模化牧场转型,散户选择退出或是加入合作社,无论哪个选择都顺应着规模化的潮流。
    各大乳企入股牧场、争夺奶源的背后是奶源供应紧缺、低温奶产业利好。目前国内的大型牧场几乎都被收购了,只剩黑龙江和新疆地区还有一些大牧场,而中小牧场的收购意义不大,预计乳企这一轮的奶源争夺战将暂时告一段落。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乳业转型,国家出台低温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伴随低温产业的来临,各大龙头乳企都在加码高端低温产品,对优质奶源需求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