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耿马”行千里
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推进沪滇合作产业扶贫
作者:
■本报记者马蕊
“脱贫攻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能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上海黄浦区青商会小伙伴的骄傲。”上海市青创联副会长、黄浦区青商会会长、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童钧说。近日,沪滇产业合作企业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耿马蔗渣模塑可降解餐饮具项目正式揭牌。该项目是黄浦区青商会小伙伴们在云南考察中萌生的想法。经上海市工商联、云南省工商联数次牵线搭桥、协调撮合,项目最终落地,总投资2.5亿元,可为耿马县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实现年产值6亿余元。目前,一期已基本建成,首投10条先进的生产线,形成3万吨蔗渣模塑产品的产能。
在上海市工商联的指导下,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投身东西部扶贫援建工作。童钧在工商联的组团活动中多次走进云南地区,考察西南的产业情况和特色资源。他发现,临沧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规模企业数量少,当地大面积种植甘蔗、烟叶等。
结合国家的环保战略和上海的外贸优势,童钧对蔗渣模塑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该项目通过对榨糖产生的废渣进行精制、改性、模压等工序加工,制成可降解餐饮具、包装材料等。像临沧耿马县这样的产糖大县,每年榨糖产生40多万吨废蔗渣,多数通过焚烧、堆肥等处理,经济价值无法体现,还造成环境污染。而事实上,蔗渣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很好的工业原料,只是湿的蔗渣浆不易运输且易腐败,必须制成浆板才能运输到东部地区加工。这样下来,每吨产品要增加成本2000元。因此,建厂是最优的选择。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模塑产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可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不仅一举解决了该县制糖企业的大量废渣处理难题,变废为宝,而且延伸了传统甘蔗加工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制造、废渣再利用的闭环,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
于是,童钧和来自黄浦区青商会的另外两个会员决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创新地开展扶贫实践。两年前的耿马还没有一个成形的工业区。县委书记蒋世良指着一个山头动情地对童钧说,“这里以后就是我们的绿色工业园。”2018年11月,园区正式开工建设,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耿马绿色工业园便初具规模。
据耿马县长南桂香介绍,耿马绿色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3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布局以蔗糖主导产业及其延伸产业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区,园区将建成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还有供水、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保障性住房等工程建设。
建设耿马工业园是耿马人的脱贫致富梦。来自上海的援滇干部、耿马县副县长陶政江亲眼见证了耿马工业园区的建设,“耿马人改变贫困的勇气和毅力着实让人钦佩,让上海标准创造出了耿马速度。”他感慨道。
之所以选址临沧耿马,除了丰富的蔗渣资源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地处滇缅大通道的中心,是产品通过缅甸出航印度洋的桥头堡。
作为园区招商落地的第一个企业,童钧见证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蔗渣模塑项目为更多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充分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而绿赛可项目的落地也让更多人有了投资云南的想法。在做好项目落地的同时,童钧还主动对接了云南省和临沧市的青商会,开展联情联谊联商的活动,积极提供产业信息,同时对接上海的上下游相关企业。
扶贫的重点在于“扶志”和“扶智”,要在精神层面“拔贫根”,这是绿赛可员工的共识。在产业扶贫的同时,企业积极与当地的学校合作,一方面从职校毕业生中培养公司青年骨干,另一方面也鼓励毕业生在本地自主创业,并提供各种信息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