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保就业促进国内大循环
作者:
■本报记者朱永康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做好“六稳”,落实“六保”,首先就是要稳就业、保就业。做好了就业工作,才能保民生,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运行。
目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有见好的趋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多,全球需求会继续遭受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促进国内大循环?这需要我们处理好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关系,这四个环节都与就业息息相关。
每当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都会出现“倒牛奶”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的过剩是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的,没了工作,消费者就无力购买产品,哪怕牛奶的产量很低,也存在过剩。“倒牛奶”只是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都受损的相对生产过剩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罗斯福新政”在内的许多复苏经济的系列政策都把重点放在解决就业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全国城镇就业中,民营企业贡献占比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因此在稳就业保就业促进国内大循环中,民营企业责任重大。
关爱员工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认识到,稳就业保就业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也是民营企业的利益所在。劳动者既是企业的生产者,也是消费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稳就业就是稳预期,保就业就是保收入。有了稳定的预期,劳动者才有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有了充裕的收入,消费者才能释放消费潜能,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生产总量提升。生产总量的提升则必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生产、就业和消费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大循环。
因此,广大民营企业要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为促进国内大循环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要看到当前有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劳动者也要体谅企业的困难,与企业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