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两个娃都是摇号摇上的。"言语中透露着难以掩饰的高兴,近日西安一家长在收到某一民办学校摇号录取通知时表示。现场,有的家长喜极而泣,如中大奖般欣喜。有的家长则害怕知道结果迟迟不敢点开查看结果。还有的家长没能等到摇中通知,脸上写满失落和焦急。
今年,备受社会热议的"公民同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陆续发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通知或实施方案。不难发现,公办民办同时招生、民办学校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民办学校摇号,是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最大变化。
上海、浙江、山东等地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数据显示,"公民同招"政策导向效应明显,达到了给"择校热"降温的目的。与此同时,部分民办学校依旧一号难求,从而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了,为什么家长还这么难"的思考。对此,有学者呼吁:"公民同招",步子可以迈得再慢一点。
"择校热"降温
"公民同招"指的是在规定的统一时间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实行同步报名、同步开展录取、同步注册学籍。这个概念在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该通知明确,"要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上海是最早试点"公民同招"的城市。2018年秋季,上海在幼升小阶段开始实施公民办同步招生。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规定,幼升小"公民同招"主要包括统一入学信息登记、同步网上报名公办小学或民办小学、同步进行公办小学第一批验证和民办小学面谈等环节。当年民办小学招录比例从3:1降到了1.4:1。今年上海市有11.9%的民办小学、22.73%的民办中学正好招满或没有招满。
而被视为严格执行"公民同招"的军令状是201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2019年7月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撰文《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应享有同等招生权》表示,在招生管理上,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对其招生范围作了规定,但相比公办学校的划片就近入学仍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招生方式上,对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保证公平公正,防止人为因素干扰,这与公办学校免试就近、不择生源的要求保持了一致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前,民办学校其实是有招生自主权,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在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各地不得对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设置障碍等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给予民办学校较宽容的政策支持。
往年,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抢生源等,"这导致一部分优质生源提前被民办学校挑走,不仅干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的招生秩序,还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慧在接受媒体时表示。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实质,是对教育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侵袭的担忧和防范,是对基础教育公共性、公益性价值的坚守,以防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造成阶层区隔、扩大教育不平等的两极分化。
"公民同招"是对现实诉求的回应,也是国家针对"择校热"开出的药方。从上海等地的试点到今年各省份的落地,在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公民同招"势在必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市已印发、落实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通知或方案。通过比较发现,各地政策基本一致,民办学校招生政策变化较大,主要变化有三个:一是公办民办同时招生;二是落实民办学校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三是民办学校摇号。
今后会走向公平,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差距会逐渐减少。对此,家长的反应是好的,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公民同招"对民办学校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民办教育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公民同招"确实起到了给"择校热"降温的作用。试点上海今年民办学校招录数据已十分明了。浙江省杭州市相关数据显示,杭州市65所招生的民办初中,只有24所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71所民办小学中,只有23所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
义务教育的供需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等基本特点。义务教育作为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均等化服务是当前及今后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26万所,招生3507.89万人,在校生1.54亿人,专任教师1001.6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上好学"升级为当前义务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公民同招"之后,更倾向于稳妥的选择家门口的公立学校。而同时,想搏一把民办学校的家长还是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民办学校虽然学费贵,但是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以及食宿条件等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求。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举范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公办学校之间、部分公民办学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实,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中更多的是扮演补充的角色。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政府对教育投入增加,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明确县一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户籍人口的义务教育承担主要责任,义务教育阶段快速形成了以地方财政投入的公办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学校为补充的格局。
据本报记者了解,备受社会争议的掐尖型民办学校,是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升学政绩,鼓励、支持、放任的产物。在公办学校可招收择校生被整治后,"择校热"开始向民办中小学校蔓延。许多地方的民办中小学提前招生、掐尖招生,不仅加剧"择校热",也加剧升学竞争。实施"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摇号招生,这是政府对民办学校跨区招生乱像的整治和规范。
政府对民办中小学校层层加码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民办教育可以退场了"的声音。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声音并非理性,也不清楚民办教育的价值。在教育普及化时代,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作用下降,但是从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角度,民办学校可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以此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同时与公办学校良性竞争,共同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仅仅依靠公办学校是不现实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共计12021所,招生402.15万人,在校生1632.31万人。
一位民办学校校长表示,站在不同角度来看,民办学校的存在如同鲶鱼,刺激着公办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另外,民办学校在学校特色、师资力量等方面实行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也为家长追求教育的多样化提供了选择。
步子可以再慢一点
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是一项事关当前、又利长远的重要任务。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华表示,发展民办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当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需要协调发展,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也需要规范,但规范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省份不重视民营经济,错失发展机遇,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在采访中,不少民办学校校长表示,实行“公民同招”后,是对学校“内功”的真正考验。没有了“掐尖”,生源差异缩小,学校要从“选好学生”到“教好学生”转变,在办学特色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以办学特色和个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目前全国简单的“一刀切”式派位和限区域、限方式,不切实际的“公民办”同策,极大打击了民办学校出资人的积极性,也会导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质化。实行就近入学后,片区内学生已经无缝隙划给公办学校,就像切蛋糕一样,已经分完了,那民办学校怎么招生呢?“公民同招”政策落地后,民办学校能否在经费、教师待遇等方面享受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政策?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应享有同等的公用经费保障,但多所学校实际拿到手的生均经费不到公办学校的一半。再如,“校额到校”政策目前主要是分配到各个普通公立初中,民办学校却没有享受这一政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生存问题,更直接关系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对此,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呼吁: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应该既能高效地落实就近入学,防止择校,达到杜绝“掐尖”招生的终极目标,又能因地制宜,保持本地民办学校应有活力和特色,促进民办教育的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民办学校是社会力量出资办的学校,既是对公办学校的补充,也是满足家长多元化需求的存在。目前在经费、土地、教师待遇等方面,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并未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另外,民办学校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如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将风险放大。学校不开学,不能提前收取学生费用,不裁员与保证缴纳员工社保等,民办学校的收入与支出难以平衡。今年正好是实行“公民同招”的第一年,步子可以再慢一点。“公民同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缓冲期,让民办学校有一个过渡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