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宏观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 ■付全林

    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在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问题较多等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如何取向,工作重点如何确定,是我们经济工作必须作出的重大选择。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化危为机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向。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六稳”“六保”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政策举措。充分考虑各方面“增收减支”压力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提高赤字率,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缓解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继续通过财政贴息、融资担保补贴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把握经济工作规律,在稳定经济的同时,着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用好宏观政策,必须走出新路。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凡是遇到经济危机,政府都会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如何实施宏观政策,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担当。用好财政政策,需精准施策,将稳企业、稳就业放在首位,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积极作用。用好货币政策,要走市场化改革的路子,解决好钱往哪里去的问题。面对规模货币政策,一些地方往往头脑发热,容易产生投资冲动。应充分吸取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走老路。事实上,盲目投资难以增加实体经济需求,更难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而且还会带来债务增加、杠杆率攀升和金融风险积聚等问题,给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对此,我们应保持足够清醒,在实施宏观货币政策时,强化投资约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令行禁止,坚决杜绝无效投资现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灵活的货币政策,都要在逆周期调节上,紧紧瞄准高质量发展的“靶子”不动摇,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有效动力。
    用好宏观政策,还要重点解决好要素市场的有效供给问题。我国商品市场发展迅速,但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充分、要素流动不畅、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等改革任务。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要在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细化措施,推动落实。应抓紧对要素市场配置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尽快构建完善具体有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和高效,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用好宏观政策,应注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面对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阻点和痛点,中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要求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产业循环”,就是要保证企业原材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市场循环”,就是要保证产品有市场承接;“经济社会循环”,则是要在企业复工复产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就业和收入。从目前情况看,应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放在境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沟通上,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协调性问题,促进经济潜力的充分释放。
    (作者系河南省工商联干部)